□陈晗瑜 (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南方周末一篇名为《94岁老人告保姆:虐待我还骗走200万养老钱》的文章引发网友热议,其详细讲述了卢××夫妻与保姆蒋××之间所起纷争的前因后果。2023年6月29日,卢××实名在网络上发布第一条视频称自己遭保姆虐待,养老金被保姆转走,随着法律程序的介入,11月7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就其赠与合同纠纷案进行证据交换,而虐待刑事一案仍处于侦查阶段。
在卢××老人儿媳搜集到的证据中,保姆护理照顾不周、胁迫转钱不断已然成为事实,其背后映射出的是家政行业潜在已久的养老护理乱象问题,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此现象并非个案,仅11月就共有两起新闻冲上微博热搜。在11月6日,一位保姆称照护老人要将房产过户给自己,工作人员发现不妥后中止了该过户流程并选择报警。类似新闻层出不穷,保姆行业丑态频出,这让人不禁发问,此类黑保姆问题到底何时能休?安稳的养老生活又该何处去寻?笔者认为,只有找准乱象根源,进行针对性防范制约,才能不断弥合社会养老之殇。
据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截至2022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规模已有2亿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9%,其中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在对养老方式的调查中,居家养老成了大部分独居老人的心愿,但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家庭单位的不断缩小,年轻子女无暇照顾年迈父母,因此,在社区养老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选择聘请保姆进行看护成为了多数人的需求。然而,在市场另一端,由于老人自理困难,照料太过耗费精力,家政行业内部逐渐形成了“小孩优于老人,育儿嫂优于养老保姆”的潜规则。如此供不应求使得养老保姆的门槛越来越低,鱼龙混杂的局面也给了许多“黑保姆”们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尽管市场需求急速上升,养老保姆行业内部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却依然滞后。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我国养老护理专业从业人员在200万左右,但持证上岗人数却不足2万,缺乏规范系统的资质培训与健康证护理证等从业证书的担保难以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进行有效筛选。此外,部分家政公司对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与背景调查核实不够,对保姆人品、素质等把关不严,因此,黑保姆极易通过正规渠道流入市场,一旦遇上家境不凡的失能老人,便会图谋不轨。
久而久之,这都让找养老保姆几近变成了一件碰运气的事情,遇上能力人品俱佳的保姆是幸运,遇不到则是常事,而如此频发的黑保姆乱象也让雇主们不断产生信任危机,不惜耗费精力在家中安装隐藏监控探头以防后患,如若东窗事发,以求尽早挽回老人所受的伤害。由此,养老保姆行业正在走向一种恶性循环——老人、保姆、家人三方都能够满意的平衡关系难寻,更多的反而是让人提心吊胆的猜忌、心力憔悴的纠纷以及在利益驱动下屡屡变得畸形的雇佣关系。
针对这类乱象,需要各相关方在硬性规范措施上下功夫。家政行业内部应严格做好入职把关工作,建立起包括个人素质、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等软性标准在内的评价体系,提高养老行业准入门槛,而在人员入职后也应加大对其专业能力的长期规范化培训,做到非持证不上岗。而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资金支持,还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出问题家政企业及无资质人员加大处罚,对劣迹保姆建立“黑名单”制度,严禁其再次进入养老市场。除此之外,社会也应在道德层面不断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和谐风气。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让每位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心之所期,也是我们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美好愿景。养老保姆行业寄托着“民之所盼”与“政之所向”,只有加大力度对乱象问题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实现该行业的良性发展,解决养老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