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挪出“穷窝窝”,创造新生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5 23:24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事·一线讲述】

编者按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乐业问题,强调“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出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迁进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住有所居、住有优居,勤劳奋斗有了生活保障,幸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邀请四位亲历者,听他们讲述搬迁带来的喜人变化,感受创造未来的昂扬信心。

图片

贵州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发

把家搬下来,手艺传下去

讲述人: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 张卓麻什姐

班彦,在我们土族话里是“富裕、幸福的地方”。可在2016年以前,我们世代住在山沟沟里,靠天吃饭,离富裕还很远。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把我们住在山上的5社、6社搬到了山底下。新村就修在省道旁边,路面平得很,不管晴天雨天,走在上面,脚底下都干干净净。漂亮的新房子里,自来水、天然气、电热炕应有尽有。娃娃们上下学也有校车接送,村上还给每家每户配备了家庭医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给家人量血压、检查身体。

搬下山住上了好房子,我和老伴除了高兴,也有些担心:种了一辈子地,现在没了地,靠啥生活啊。这时,村上找到我,说想成立一个盘绣园,让我来当负责人,每个月给我开2000多块钱工资。盘绣是我们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我从十几岁起就向家里长辈学习盘绣。说起我的手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朝我竖大拇指,可我从没想过,靠这个还能挣钱。

2018年,我们的盘绣园张罗起来了。报名的人很多,粗粗算了算,全村足足有145个绣娘,来盘绣园固定上班的有23个,上班一天拿20元补助,完成绣品还有额外抽成,平均每个月就能挣1000多元,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呢。

以前住在山上时,我们这些老阿奶只能围着锅台转,挣不着一分钱。现在坐在明亮的盘绣园里,既能打工又能照顾家庭,关键是盘绣这门传统技艺也能传承下去了。

除了盘绣园,村上还成立了酩馏酒坊、生态农庄,建成了上百个猪舍,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好多外出打工的娃娃都回到村子里谋生计。

每年8月23日是我们班彦村的大日子。在2016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班彦村,勉励我们“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信念和力量。每年这一天,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土族美食展、篮球赛、歌舞表演,还有盘绣展示和盘绣大赛,发自内心地表达感恩之情。

现在,盘绣坊订单不断,有时候还要加班赶工。盘绣有一个我们最喜欢绣的图案,叫“太阳花”。党的好政策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我们致富奔小康的路,我们一定要努力干,把日子过得像太阳花一样繁荣蓬勃。

图片

在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村民在管护串番茄。新华社发

勤劳人家,幸福生活步步高

讲述人:山西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 沈姚付

每年种土豆的时候,我都会回到以前住的口子村,把地清理干净。看着那片熟悉的地方,心里感慨万千。

2017年5月31日,带着简单的生活物品,我们一家从口子村搬到了宋家沟村。远远看见新居,大门上方写着“温俭居”三个大字。一进家门,屋内装修得温馨雅致,沙发、茶几、衣柜等家具准备好了,水电暖一应俱全,还特意保留了晋北人世代住的土炕。

想想过往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我们一家在口子村的老房子里住了近60年。门窗裂缝,挑水要去500米外的地方,做饭只能烧柴……全家仅靠12亩地生活,吃水难、看病难、出行难。

2016年,村干部动员我们贫困户先搬迁。当时也有闲言碎语,说搬到一个新地方会被排挤,生活更不便。可我想着,人挪活、树挪死,搬了就会改变,只要自己肯吃苦,到了哪里都不怕。

刚搬进宋家沟村没多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看望我们了,并嘱托“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很快,宋家沟村火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我和老伴摆起了凉粉摊,没想到大受欢迎,人多时一天能卖500多元。加上种地收入,2017年年底我们就脱了贫。

搬来宋家沟村后,村里给了我们很多照顾。2021年,村里统一采购回一批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村民们先不花钱,把货拿回来,等卖出去了再和村里合作社分红。我和老伴第一时间报了名,短短3个月,就捎带着赚了3000多元。

在宋家沟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每年夏天,很多游客来体验晋北农村特色民俗,我家小院也火了起来。春天种土豆,夏天卖凉粉和旅游纪念品,秋天收土豆、磨土豆粉,冬天打零工……住得舒心、干得起劲,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60多岁的人,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记得刚搬来那年,我写了一副春联:脱贫致富奔小康,汗水换来幸福田;横批是走出贫困。今年春节,我写下另一副春联:学习党史好好干,迎新生活步步高;横批是幸福人家。听说今年村里要新开一条小吃街,我又有了新想法。

图片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村,图为农民在隆源村的蔬菜种植园区育苗棚内劳作。新华社发

绿了青山,富了口袋

讲述人: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 何振田

大棚里的西瓜开花了,我这两天正忙着传花粉。踩着黑黝黝的土地,摸着绿油油的果苗,心里可真踏实。

我家原住在古浪县南部高深山区,年年种些小麦、洋芋、豌豆,大多数田地没有灌溉水源,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

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可脆弱的生态环境难有发展前景。政府号召我们下山入川,搬到黄花滩。我是老党员,带头响应号召是我的责任。可咱说句老实话,心里也打鼓呢。不搬迁,家里养上毛驴、骡子,再犁些地,虽然收入不高,但生活勉强有保障。搬迁以后没了地,这日子咋过?

喜忧参半中,2017年年底,我们全家搬进了富民新村的砖瓦房。在家就能吃上自来水,硬化路干净整洁,有个头疼脑热的,走几步路就到卫生室。

最重要的是,在这有活干。我承包了一座日光温室大棚。政府补贴49800元,自己贷了2万元贴息贷款,种起了西红柿。村里请来县上的技术员,一周来一次,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打药、防虫、施肥。第一次试种就成功了。看着红彤彤挂满枝头的西红柿,我心里乐开了花。这一棚西红柿就收入2万元,快赶得上过去一年种地的收入了。大棚旁边是高速公路,外地客商来收购蔬果,谁的价钱高我们就卖给谁。大棚效益不错,2万元贷款早在2019年就还清了。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富民新村。总书记说:“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我听后特别感动。

村里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支持我们发展养殖业和蔬菜种植。日光温室大棚节省人力,大棚卷帘、施肥、灌溉都实现了机器操作。像我家这样的大棚,富民新村有230座,一座大棚就能带动一户家庭就业。村里还建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智能玻璃温室、养殖暖棚、万只羊场……

搬出祁连山,住进黄花滩;绿了青山,也富了口袋,心里那叫一个美。

图片

山西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移民村,如今这里成为游客体验晋北民俗的旅游胜地。赵文君摄/光明图片

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为何远迁

讲述人:宁夏闽宁镇福宁村移民子弟、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何鹏飞

以前每次念自己的名字,我都不太喜欢。女孩家家的,为啥叫“鹏飞”?可父亲告诉我,这是希望我鹏程万里、展翅高飞。当时,年幼的我还不懂,天天望着大山的他,在我身上寄托了多少希望。

我出生在六盘山区的西吉县平峰镇南方沟村。过去,这里的穷在联合国都是出了名的。不到两岁时,我跟随“吊庄移民”的父母搬迁到了一马平川、饮水便利的闽宁镇。从记事起,就不用下河沟挑水、上田里帮农,也不用翻山越岭去上学。我觉得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直到2006年我第一次回老家。

回老家前,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坐了大半天的车,经过一弯又一弯的盘山路,我们终于在下午到达了平峰镇,可下车的地方离家还有半小时的脚程。初春冰雪消融,道路满是泥泞,没走几步,鞋子和裤腿上就糊满了烂泥。

父亲走一路、指一路、讲一路:这是挑水的地方,那是耕地的地方,还有上学、赶集必经的小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从未张口问过的问题:父亲当初为什么舍得离开家乡、远迁闽宁镇。

在闽宁镇,黄河水的浇灌代替了以前的靠天吃饭,收成是过去在老家的好多倍。像我的父母一样,搬迁群众在这片热土上开垦、劳作、生活,自此生根。辛勤的努力换来了美好的日子。

搬到闽宁镇后,我们上学不用再像哥哥姐姐们那样,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得益于党的教育扶贫政策,我考上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父亲挂在嘴边的“移民机遇”。

现如今,光我们村,考上本科以上的大学生就超过了100人。作为“移二代”,我们倍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立志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万玛加、王雯静、杨珏、王冰雅、宋喜群、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伏沼竹)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