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人物志①丨两个穿着碎花短袖的老人,想要一条“幸福路”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2 09:26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多年来,在山东济南的城市发展中,许多城中村、棚户区已不见踪影,许多老住户也已离开。与此同时,每年又有很多“新济南人”在城中村落脚,他们为了梦想打拼,渐渐融入这座城市。

  有人来了,有人离开,人来人往间,留下不少故事和回忆,这里的生活也依然在继续。即日起,海报新闻特别推出《城中村人物志》系列报道,讲述济南城中村里的人物故事。

沃家庄是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的知名城中村,过了清晨,随着太阳越来越高,村中纵横交错的巷子里偶有坐在门外乘凉的人,摇着扇子,看着来去匆匆的路人,安静发着呆。(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记者 毕胜 郭由 济南报道

  大暑过后,滚滚热浪席卷大地。

村中,坐在家门口“石凳”上的倪大娘和李大娘正借着艳阳忆着往昔,聊聊孩子们,聊聊发生在街头巷里的轶事,消磨着让人略感焦躁的正午时光。(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上午10时左右,济南的气温还未爬升至最高点,沃家村的巷道里人头攒动。果蔬店、小吃店、小卖部和理发店坐落在街道两侧,早已开了张。路上步行或骑车的人居多,手上提溜着五颜六色的塑袋料,不慌不忙地前行。

  沃家村是位于天桥区北园街道的知名城中村,由原沃家庄、张家村、邵家庄等村庄组成。从地图上看,它南临明湖北路和大明湖,北接北园大街,东至历山路,如今地铁也修到了附近。

在两位大娘对面的是倪大娘小儿子经营的村中小卖部,这座三层小楼也是倪大娘住了半辈子的家。(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走进这里,就像穿梭在迷雾深林,任何导航软件面对冰冷而密集的水泥墙,都会显得尴尬多余。与周边整齐划一、高耸林立的高楼大厦相比,这里高矮不齐的楼房,狭窄杂乱的道路,多如蛛网的电线,随处可见的租房广告,几辆落单停放的电动车,似乎都是想象中“城中村”该有的模样。

  “可我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过去的日子跟现在比起来,真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堂。”作为原住居民,倪大娘和李大娘对沃家村有着特殊感情。

沃家庄街巷里,处处写满了岁月的痕迹。路的左右,是残破的两三层小楼,是许多人的大半辈子,也是承载着多少人数十年回忆的地方。如今,村里许多屋子租给了外地人,租金大都便宜得很,每月只要几百块。(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房子修修补补,日子过得闲适

  沃家村里,寻常巷弄,两户人家,做起邻居已五十年有余。

  炎炎夏日,来自两家最年长的老人倪大娘和李大娘,寻着门前的一抹阴凉,坐在石板凳上闲谈。

对于外人,沃家庄是一个拿着导航都逛不明白的地方,在原住民眼中,这里的每一条街巷都见证了他们世代的成长。(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蒲扇、拐杖、水壶,缺一不可。

  “年纪大了,我74岁,她83岁。想出去转转也走不动了,每天就坐在这拉呱。”李大娘一头灰白色卷发,一手扇着扇子,一手指着房子,“我就住在这里,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房子。”

原住民也不是都留在了这里,许多人出去了,换成了一户户租客,有外地人经营的小卖部,有“打工仔”们的栖息所,也有小年轻们扬帆梦想的创业地,在这里,有慢时光,也有匆匆忙忙。(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李大娘回忆,自己娘家是在北园街道北边的村子,后来嫁到了南边的沃家村。“得有五十四年了,那会儿房子也不像现在这么好,都是用泥巴掺禾草,一层一层地垛。”

  老人讲,当时村子的房子大多如此,盖房能用土坯都是一种奢望,下雨天房子漏水,冬天寒风把窗户吹出口子,要用纸一遍遍地糊。之后,土坯房取代了草屋,又过了很多年,才有了钢筋水泥浇筑的房屋。

路不好走,会断电,下了雨会淹水……城中村里的居民坐在一起时常会抱怨,会猜测这里何时会拆,他们何时能“背井离乡”。(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中年丧子,悲欢离合都留在了村子

  目光所及,街头拐角处就是李大娘的家,总共三层楼,门牌上写有“安居乐业”四个大字。这是她一生的珍贵“作品”,也是她的骄傲,“我这房子是不孬啊,修了很多次,原来有劲儿折腾,现在再让我干也干不动了。夏天热了有空调,冬天冷了烧煤炭,这样就挺好。”

  在沃家村的这些年,李大娘和老伴儿靠着种地种菜养活了一家人。她还记得,早些年工作太忙没空带孩子,于是任由孩子们在村里“野蛮生长”。“我的两个儿子都出生在这里,小时候他们俩在门前玩儿,我一点不担心,街上没什么车,连自行车都没。”

与周边的整齐划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比,这里高矮不齐的楼房,狭窄杂乱的道路,多如蛛网的电线,随处可见的租房广告,处处是想象中“城中村”该有的模样。(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时光不停流转,十几年前,李大娘的大儿子因心脏病去世。悲伤之余,儿媳和孙女的陪伴则给了她一些安慰。“我的大孙女现在是济南大学的研究生,这回过暑假留在学校了,家里一楼是儿媳妇开的理发店,平常就做个小生意。”

  洞房花烛也好,中年丧子也罢,发生在这个家里的悲欢离合越多,李大娘对它的牵绊也就越深。

  如果有天要搬迁,她们未必舍得

  坐在一旁的倪大娘耐心听着,邻居的这些经历她再清楚不过。她说,两人在沃家村过了大半辈子,要是真的有一天要拆迁,未必舍得。

村里经常会有人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穿行,有人骑车经过时,脚下的水泥路便“哐当哐当”地响起来。 据说,村里的路十多年前修过一次,如今也是变得坑坑洼洼。(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在两个大娘每天歇脚的石板凳下,原本流淌着一条小河,滋养着几棵柳树。“现在填了,盖了房子,我儿子还开了一个小卖部。”倪大娘的儿子今年已有60多岁,平常照看一楼的铺子。“我自己住在二楼,三楼租住出去了。”和村里的大多数原住居民一样,他们开的租金不高,200元一间房,让背井离乡的人在这座城市有一个落脚之地。

  房租便宜,是这个城中村人气集聚的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交通便利。这里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乘坐BRT也十分方便,或者坐地铁二号线,从历山路下车,出来就是沃家庄。

  “前几年我腿脚好的时候,还去公园、去大明湖逛一逛,老人坐公交车免费。”倪大娘念叨着,“村南和村北都有菜市场,要是不想去,附近也有卖菜的摊贩,既便宜又实惠!”

从村里往外望,能看到不远处的高楼,与脚下破旧的城中村相比,宛若两个世界。(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两个老人对未来小小的期冀

  两个穿着碎花短袖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道不尽在生活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老了之后,村大队每年都会给我们发补贴,最初只有十几元,发了二十多年,现在涨到了两千多元。”倪大娘不好意思地提到自己还有一点期望,“啥时候把路再修修就更好、更幸福了。”

  有人骑车经过时,脚下的水泥路,哐当哐当地响起来。“十多年前修过一次,但是车子每天压来压去,现在变得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还总是积水,村头弄了两台抽水机一直抽。”倪大娘用手比划着,“那水能没过小腿肚子。”

沃家庄这一城中村倒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活所需在村里的“商业街”上基本都能买到。(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说说笑笑,不觉间已是中午时分,大地仿佛变成蒸笼,湿气也渐渐聚集。两位大娘的家人提溜着买好的菜,各自进厨房忙活去了。

  “你们留在这里,跟我们一起吃。”两位老人挽留记者。

  记者也好,租客也罢,有人来了,有人离开。作为原住居民,她们总是在人来人往之中,回忆之前的日子,享受当下的日子,期待未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