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明星套餐到跑路潮,我们拆解了月子中心的崩盘逻辑
2025-04-04 07:00
发布于:广东省
去年冬天,李婷在南京某月子中心预付了3万元定金。怀孕7个月的她刷着手机里“1.98万享明星套餐”的广告,盘算着省下的钱刚好能给孩子添置婴儿车。但当她产后第3天被转移到郊区破旧分店时,才意识到自己成了囚徒困境中最先倒下的那枚多米诺骨牌。
这恰是当下全国4000家月子中心的真实写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生育率降至6.77‰的历史冰点,但月子中心数量却在资本助推下逆势增长80%。当北京某投资人将月子行业类比为“母婴界的共享单车”时,恐怕没料到这个预言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应验——头部品牌爱帝宫单床位成本50万元却被迫降价至3万,圣贝拉三年半亏损12.53亿元,最终连给产妇煮红糖水的煤气费都成了问题。
市场规律总在重演相似的悲剧。2021年杭州“爱家月子中心”打出1.98万元破盘价,这个低于行业保本线30%的价格,像一柄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母婴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月子中心固定成本占比高达65%,但当时90%的同行选择了跟进降价。在南京经营8年的张磊算过一笔账:他的月子房每日成本872元,却要以698元/天的价格出租。“就像两辆迎面对撞的卡车,谁先转向谁死,但继续前进也是同归于尽。”
资本的游戏规则加剧了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某外资基金负责人曾私下透露,他们评估月子中心的指标不是单店盈利,而是扩张速度和市占率。这种“烧钱换规模”的庞氏逻辑,让行业三年内融资超百亿,但85%的资金用于新店装修而非服务升级。张磊的邻居王姐至今记得,2022年街对面那家月子中心在倒闭前夜还在推销“充10万送5万”的储值卡,员工们抱着POS机蹲在路边拉客的模样,像极了雪崩前最后的狂欢。
当价格战打到第18个月,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李婷的闺蜜陈璐在遭遇三次临时关店后,把家里书房改造成了月子房。“花3万块买罪受,不如请个月嫂。”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月子中心差评率激增210%,而月嫂订单量同比上涨47%。这种逆向选择让整个行业陷入更深的泥潭——优质企业因成本过高退出,留下的玩家只能继续降低服务质量,形成致命的死亡螺旋。
但总有人在废墟里寻找新生机。在中国台湾省考察过的张磊发现,当地月子中心渗透率高达63%(大陆仅6.8%),秘诀在于医保体系覆盖基础服务。台北市立联合医院的数据显示,政策介入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2%。这让他开始重新理解行业本质:当资本褪去,能活下来的不是最会烧钱的企业,而是真正创造医疗价值的服务者。
李婷最终在12315介入下拿回了部分定金,但那个寒冬的遭遇让她明白:所有击穿底线的便宜,暗中都标好了更昂贵的代价。如今她常劝怀孕的同事多看卫健委认证的机构,“省下的钱可能还不够治产后抑郁”。而张磊正准备把店面改造成社区母婴服务站,墙上还留着当初投资人送他的字幅,墨迹在潮湿空气里晕染开来,隐约能辨出“规模为王”四个字正在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