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人解密北川县城搬迁背后的故事!如今他们十年磨一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18 22:25

规划人解密北川县城搬迁背后的故事!如今他们十年磨一剑……

2018-05-05 18:38

【感恩十年 祝福汶川】

十年了,我们知道你们一直牵挂着我们。

十年了,感谢祖国,感谢对我们施予过援手的你们,感谢牵挂着我们的你们。

十年了,当年的汶川地震灾区已经巨变,这里一定会越来越好。

十年了,我们一直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灾区恢复重建怎么样?群众日子过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

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习近平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他祝大家在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上取得更大成绩。

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灾区群众一直在奋斗。他们有一肚子感恩的话要说,他们有满脑子打算要实现。5月2日起,小川川推出“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特别报道【感恩十年 祝福汶川】,一起来听一听新的“汶川声音”,一起来读一读新的“汶川故事”。

“规划人”邱建:

十年磨一剑 摸索创新多项模式推动灾后重建

邱建想要特别感谢谁?听听他的肺腑之言

心怀感恩,砥砺前行。发生在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救灾难度最大的罕见大灾。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回想10年来,灾区群众感恩奋进,为重建家园抛洒汗水。10年来,一个个群体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关心帮助灾区人民。

灾区规划人便是其中之一群体。地震之初,他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了解一线灾情,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0年来,他们没有忘记灾难带来的伤痛和责任,他们坚持不懈为之探索,并将经验汇集,形成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希望不幸中的万幸,备以日后可借鉴之经验,尽量不要“摸着石头过河”。

日前,小川川专访了这个规划群体的“领头人”——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地震时,他是四川省建设厅总规划师,举全县新易其址的新北川县城选址踏勘、方案比较论证、建设项目设计,他都是主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整个规划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他是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亲历四川两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制定和重大事项决策。

10年过去了,看着一笔一画描绘出来的规划成为现实,看着一草一木渐渐长大,邱建如同看自己孩子“长大10岁”般,心里五味杂成。更多的,是放不下的牵挂和任重道远的使命责任。

邱建(左)了解老乡家受灾情况

十年磨一剑 呕心沥血著作数十万字

《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具首创性并出版

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4月20日,当小川川走进邱建的办公室,他正忙得不可开交。但当说起汶川大地震和地震以来的10年,他感慨,往昔历历在目,当时和同事们奔赴灾区一线,第一时间目睹了龙门山脉山河移位、震中映秀满目疮痍、北川县城夷为平地、汉旺重镇断垣残壁、文化遗产遍体鳞伤,“尤其撕心裂肺的是亲身感受到众多受灾同胞失去亲人生离死别的场景、尤其惨不忍睹的是两眼对视着无数受灾群众失去家园悲恸欲绝的眼神。我心扉痛彻、潸然泪下,伴随着本能的情感强烈共鸣,神圣使命油然而生,那就是:务必为同胞重建美好家园、为群众过上正常生活、为灾区实现凤凰涅槃履行天职,以告慰亡灵、抚慰生者。”

这些内容都记载进了邱建等著的《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前前后后修改过无数次,现在已经定稿了,几十万字是有的,近期就会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邱建介绍道(编注:截至发稿时,该著作已正式出版)。十年磨一剑,从2008年到2018年,邱建等写作人员用了10年时间来“孕育”这本书。该书是对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城乡重建规划及实施为期10年跟踪研究的成果,提炼出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讨论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居民安置、城镇规划选址、文化遗产保护、避难场所规划、无障碍环境设计等关键规划技术;结合震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村规划进行了应用分析;形成了城乡重建规划编制管理的地方标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翻阅书稿,不胜感慨。他直言,看完书稿,尤其是看完后记,被邱建在繁忙行政事务之余还持之以恒专注学术研究所感动。他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极其特殊复杂,其书涉及的重建规划内容之繁杂、编制与管理任务之繁重、各类机构配合之困难、人员组织之庞大,能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并形成这样科学理性、系统全面的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实属不易。

“该书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首次对纷繁复杂的灾后重建规划活动进行高度抽象概括,揭示其内在规律,凝练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体系,集成出灾后重建规划需要匹配的关键技术。”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大赞,“由于特殊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经历,邱建教授拥有切身的地震感悟、全程的重建体验、全面的一手资料,加之拳拳感恩之心,自觉担当起系统总结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的历史使命,并带领团队开展了持之以恒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晓江则直言,该书内容包括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理论体系建构、规划技术实践、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管理实践四个主体部分,核心学术价值在于理论方法的建构和技术实践的总结。其中,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的理论方法建构具有首创性和系统性,为今后可能发生地震的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理论方法的指导。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的技术实践则从城乡规划设计、应急阶段规划技术、地质环境评价及城镇规划选址、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为震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蓝本。

从灾后重建中摸索规律 创新多项模式

为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提供可借鉴经验

北川新县城风景名胜区与旅游规划

“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但很多以前我们都不知道。”邱建举例,地震后,当然救人是第一位的,但从规划角度,其实从地震第一天开始,就有很多事情可以有节奏地推进。他说,每个地方都是有法定规划的,“遭受灾难后,我们应该第一时间收集、审视受灾地的原有法定规划,细致回顾梳理,加上这次受灾情况,相较于原有规划需要进行哪些调整,然后来制定新的规划。”这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待重建完成后,要对灾区进行新评估,对调整后的规划再次进行修编并法定化,“相当于是一个从法定到特殊,再到法定的过程。”

现在对经验有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但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十年。邱建介绍,汶川地震后不到2年的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他第一时间将四川重建规划的所有资料送给玉树灾区。“当时,他们组织了灾区干部和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到四川考察,学习灾后重建经验,我也多次在培训班上为他们授课,竭尽全力介绍汶川地震震后城乡重建规划具体编制和实施管理的经验,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邱建感慨,玉树地震灾区的同志十分感谢四川为他们提供了重建经验和做法,“但自己感受更深的是,我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成果,与他们的期盼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没有总结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灾后重建规划技术理论、没有提炼出行之有效的规程为玉树灾区提供直接而规范的指导。作为汶川地震灾区规划工作者的我感到愧疚。这一理论的欠缺和实践的需求,又一次激励我不能浅尝辄止,必须进一步探索震后城乡重建规划规律。”

后来,邱建团队联合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关键技术集成及规程研究”为题,成功申报了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针对震后城乡重建规划实践的总结归纳与理论提炼开展研究。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一些阶段性成果陆续得到发表。邱建介绍,有9位同学参与震后重建规划研究,其中已有4位获得博士学位,2位获得硕士学位,论文成果也纳入《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部分理论和实践内容。

汶川地震后不到5年的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又发生7.0级地震。邱建再次兼任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并任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指挥部总顾问,通过全程参与组织协调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有机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开展理论探索,验证并修正之前形成的初步认识。比如,总结了不少灾后重建的新模式:重建项目落地实施建设实行一个“漏斗”式规划管理;建设管理上创新出“五总”新模式,即组织领导总指挥、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工程建设总督导,明确了项目实施工作开展的责任主体。

又比如,芦山地震中有196位同胞遇难,调查发现均为农房倒塌造成。针对农房管理缺位这一严峻现实,震后重建中创新了农房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定了《四川芦山地震灾后农村住房自主重建管理办法》,打破了“城乡建设管理二元分离”体制,将农房建设首次纳入了政府城乡住建部门的质量监管范畴,实行城乡住房一体化管理,特别是实施强制性农房抗震设防(重建后这一做法通过省长令形式加以制度化,并在四川全省范围内实施)。这些实践中摸索出的方法和措施,在使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更加有力、有序、有效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的系统性、规律性认识。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两地灾区的重建人员多次来四川考察。邱建与他们多次交流,并应云南省委组织部邀请,于2015年10月赴昆明在干部培训会上授课,介绍了四川汶川、芦山两次地震重建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情况,相对于玉树地震时的情形,为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提供的可借鉴经验就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了。这些交流活动对邱建团队的研究工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成果,地方标准《四川省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管理标准》也正式颁布实施。

进入灾区、修改规划次数不计其数

北川县城搬迁前做民意调查 为选址和同事跑遍所有乡镇

北川新县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调整

汶川地震后,在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的同时,国家各部委按照职能分工,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积极施援,对口援建省市组织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灾区,在抢救人员、安置群众和震后重建等方面,开展了为期3年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伟大壮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胜利: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成功解决;20万失地农民异地妥善安置,170多万需要帮助的受灾群众实现就业;老百姓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的重建目标如期实现,受灾群众生活水平超过灾前。

“现在来看,我们的灾后重建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在当时,真如‘打仗’一般。”邱建感慨。他回忆,当年5月14日他和同事就往北川赶,“但只能进到绵阳,再往里就进不去了。我们就在九州体育馆去了解情况。5月16日进到了北川。”谈到北川,不得不提的是,作为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北川县是唯一一个全县新易其址搬迁的县城。

“一个县城的搬迁,是非常大的一件事,需要国务院批复的。”邱建告诉小川川,地震后,很多县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害,但决定北川需要搬迁,一定得是确实需要且迫切,“需要搬迁的最核心原因,是北川老县城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他解释,老北川处于三个断裂交汇处,“其中有一个大的断裂带,就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后,老北川已经不能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地质环境保障了。”

后来,大家还总结出一个城镇选址的“三避让”原则,即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点、避让行洪通道,“只要避开这三点,基本不会造成‘灭顶之灾’。”邱建介绍,决定将北川搬离原址前,中规院还做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4%的老北川人都愿意搬出来。既然定了要搬,往哪里搬,怎么搬,就成了首要难题。为了选址,邱建和同事跑遍了北川所有的乡镇,而新北川的规划图,也记不清修改了多少次了。

“新建一个县城不容易。当时选址有两个主要原则,一是必须保证老百姓安全,二是新选的地方空间要能够容纳受灾群众。”邱建说,后来终于确定北川新县城的位置,位于安昌镇东南约2.4公里处,定名永昌镇,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北川新县城永远繁荣昌盛。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川搬迁,2009年3月,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新北川的规划。

十年了 牵挂的人很多想感谢的人很多

庆幸所学为国所需 能回报祖国培养实在高兴

“十年了,牵挂的人很多,想感谢的人也很多。”邱建感叹,十年时光飞逝,但至今想起当时的画面,仍痛彻心扉。他说,有的时候,你看着特别难受,“尤其是当时看到灾区人民那种无助的眼神,渴望有人来帮一把,真的感觉自己不帮都不行,没有辛不辛苦。”邱建说,就像军人想多救人一样,规划人做好灾后重建,让老百姓尽早恢复生活,告慰罹难的同胞,就是一种天然使命。

他回忆,在老北川中学遗址上,自己看到一本数学书,真是感慨万千,“地震前我跟家里小孩还看过这本书,一模一样的课本,结果没想到在这里看到,我的孩子还在健康成长,但这本书的小主人却被埋在了这里。”去北川,去灾区那么多次,邱建已经记不得流过多少次眼泪了,直到十年后的2018年2月,邱建为《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写后记时,仍忍不住多次流下眼泪。

既是工作使然,也是情感所系,10年来,邱建曾多次回过新北川,“去了就不想走了,看着那些漂亮的房子,那些花花草草,一草一木都是当时自己亲自审查过的,现在都长大了。”邱建说,再回去的时候,自己时常一个人四处溜达,和老乡闲聊,问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真的十个人就有十个人是感恩的,他们都很感谢政府来帮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生活,能感觉到他们是真心的,是非常感恩的。他们高兴了,我就高兴了。”

作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鲜少被派往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之一,邱建很是感恩,“我们都是国家培养的,我1993年去的英国,学了四年建筑和规划,收获很多。那时候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很少,每年中国只有70到80人去,所有领域、所有学科,四川一般是3个名额,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各1个,非常有幸我能被选去。”邱建说,很庆幸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用上,“学的这个专业,国家需要,正好我可以发挥些作用,挺好。”

人物名片

邱建,现任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1979年至1986年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7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建筑系助教,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无障碍研究中心博士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院长,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在教学科研方面,率先在全国建立景观建筑设计本科专业,建立了景观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指导毕业3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出版《景观设计初步》、《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空间的语言》等教材、著作和译著,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报》、《中国园林》、《世界建筑》、《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等刊物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承担多项国家和四川省重大科研课题。

在行政管理方面,从事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规划督察和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后,兼任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办公室副主任、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指挥部总顾问,负责组织、协调两次地震灾后重建相关规划工作。

采访手记

采访邱建时,他像一位儒雅的学者,娓娓道来。采访过程中,小川川时不时会被他自揽重任和使命的大爱折服,也为他不顾艰难险阻和病疫威胁奔波在一线而佩服,更为他七尺男儿谈到无情灾难和无助人民所留下的眼泪而感动。这是一位心系人民、心怀感恩的学者和干部,起初他并不愿过多讲自己所做的贡献,他说,自己只是灾区“规划人”之一,做了分内事而已。

面对“十年一剑”的这本著作,邱建说,作为灾区规划人,我们确实在努力工作,在履行诺言;10年来,我们心怀感恩、砥砺前行;10年来,我们肩负责任、知恩图报。邱建说,他正是以此书献给所有以各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及震后重建的各界人士;献给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震后城乡重建的规划设计者、施工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您们奉献给灾区的心血、智慧、大爱乃至生命,作为灾区规划人始终刻骨铭心,没齿难泯!”

李丹

张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