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全面整顿,派遣公司将面临大清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19 07:43

劳务派遣,谁在收割?谁在默许?

过去十年,中国的劳务派遣行业像野草一样疯长。

低门槛、高回报、灰色收益多,不少皮包公司摇身一变,靠倒人头就能一年赚上百万。

派遣行业“卷”出了新高度,也“乱”出了新常态。

4月中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7月份之前,

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顿行动”,重点剑指之一,正是劳务派遣。

所有乱象都要接受清算,派遣公司将经历一场大洗牌。



01 用人单位别想“甩锅”了,谁管谁担责

这并非一次例行喊话,是顶层推动下的制度性治理。

对比来看,这次行动有三个非常明显的升级:

权责划清——谁管谁查,责任到人

行动由人社部牵头,地方人社、公安、市场监管、数据网信等多部门协同。

联动执法、同步通报,一旦查实,

处罚信息将入“信用记录”,直接影响企业融资、中标、经营。

追责到底——用人单位不再免责

过去违规派遣,处罚往往只落在中介公司。

现在人社部强调:“用人单位也应承担主体责任。”

企业不能装无辜,签约使用的每一位派遣人员、是否合规,都要清楚明白、有据可查。

系统排查——数据驱动+平台建档

借助数字化监管平台,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实行“动态监管、实时警示”。

今后躲猫猫、钻空子这套玩法,行不通了。你在哪招人、派了谁、怎么付费,系统里一清二楚。

02 打擦边球?“猎头+派遣”一锅端

《通知》点名提到:重点整治“违规从事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为”,特别是以下几类现象:

① “挂靠经营”的人力资源公司

所谓挂靠,就是公司名在A地,人实际在B地运营,借着空壳执照。跨区域接项目。

这类公司很多都是临时搭建、无实体办公,甚至用假资料骗取资质,已被明确列入重点查处对象。

② “超比例派遣”的用工单位

依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派遣员工比例不得超过总用工的10%。

但很多企业长期用派遣工代替正式工,逃避社保、规避解约成本。

《通知》要求各地对派遣比例超标企业限期整改,情节严重者取消合作资质。

③ “无资质接派遣”的中介平台

最典型的就是“猎头+派遣”一体化、社交平台绕过资质接活,甚至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就在招人、派人。

此次行动要对这些无证经营行为,开展清理,平台、公司、项目同步追责。

03 这轮整顿,打工人的底气能回来了

甚至可以说是“间接涨收入、增强保障”的关键一步。

拍脑袋定工资的现象会被遏制

派遣工工资长期缺乏统一标准,《通知》推动企业在用工上回归正轨,

不再靠压低外包人力价格“省钱”,对真正具备技能的员工来说,是一大利好。

社保断缴、工龄不认等问题将改善

很多派遣工每换一个项目,就换一个社保主体,导致工龄断、待遇清零。

今后,必须清晰记录“是谁派来的、谁付的社保、谁对他负责”,

才能确保劳动者权益不再被推来推去。

人社部顶层推动的整顿,把派遣行业从“灰色获利”带回“制度红线”,是一种健康的回归。

派遣公司、挂靠平台、超比例用工单位,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