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527户32282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30个,集中安置率达67.5%。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广大贫困群众从大山搬到城里,从农民变成市民,迈上了脱贫奔康的新征程。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目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尤为重要。为此,越西县以城北感恩社区为示范,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推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产业就业、便民服务、文明创建等有机结合,着力建设“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民风淳”的新型社区,让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为搬迁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体做法有哪些?
一起来了解
一、“党建+联动治理”打造和谐社区,让搬迁群众变身城市居民
01
建立“党建联盟”,锻造搬迁群众主心骨
城北感恩社区召开“党建联盟”联席会议
以县委为“指挥部”、乡镇党委为“龙头”,组织涉及的17个乡镇党委、38个村党支部成立安置小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社区治理与后续发展,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合作”,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在城北感恩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由所在乡镇选派1名副职领导“一肩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搬迁涉及乡镇选配副书记2名、专职网格员3名、居民小组长8名、楼栋长25名,形成“社区党总支主管、乡镇党委联管、村党支部协管”的共建共治格局。
02
搭建自治平台,促进社区治理大提升
召开居民代表大会
坚持“社区党组织主导、居委会牵头、搬迁居民参与”原则,搭建社情民意收集平台,定期组织搬迁居民开展民主恳谈交流会、重要决策评估会等,充分听取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做好“组织接单”;搭建问题协调处置平台,组建社区监督委员会、邻里互助组等群众组织,整合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德古”等力量,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实现“联动办单”;搭建事项办理服务平台,按照“群众意愿、集体提议、支部审定、组织实施”程序,将议定事项提交社区党总支,由党总支审定后在社区统一实施,落实实施过程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及时“办结销单”。
03
多方协同参与,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民兵日常训练
在城北感恩社区建立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构建“群团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联动治理机制,网格员收集民情、社区工作者分类报告、群团组织按需处理,特殊事项社区“两委”兜底,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结合综治中心和智慧社区建设,设立社区警务室,配备至少3名民辅警24小时轮班值守,借助“天网”“雪亮工程”监控系统,对社区重要路段、重要街口“零死角”实时监控,组建民兵联防队,配备男女民兵各80名,协助解决突出问题、管理重点人员,确保社区安定和谐。
二、“党建+综合服务”打造便利社区,让搬迁群众安心城市生活
01
公共设施全域覆盖
城北感恩社区全景照
在安置社区配套建设小学1所、幼儿园2所,整合县城内教育教学资源,增加社区学位供给,2600多名搬迁群众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设立社区医疗服务站,配备5名医务工作者,搬迁群众全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套建成社区文化体育广场、超市、餐饮服务商业铺面等,有效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充分利用辖区单位资源,发挥好日间照料中心、康养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作用,形成大邻里服务圈,为搬迁群众提供居家养老、医疗教育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02
民生事项一站办结
开展“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代办
社区党组织及时将搬迁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到党支部,并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代办,将社保、教育、养老、残疾补贴、就业咨询、水电费用代缴、户籍迁入、健康二维码申请等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站,设立为民办事党员先锋岗,采取党员干部跟办、社区干部代办、预约服务等方式,实行一窗受理、一人跟办、一站办结,确保搬迁群众不出社区办结所有事项。
03
志愿服务送进家门
提供上门问诊服务
创新实施“党员服务圈”制度,社区3名党员干部牵头,发动71名社区党员,按照社区三个网格进行划分,以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等家庭为“圆心”,每个楼栋安排1名党员联系服务,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上门服务。健全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成立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会等群众组织11个,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依托“第一课堂”、“双报到、双评价”、“互益行”、微心愿办理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品牌活动,制定服务计划,提供便民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三、“党建+产业就业”打造富裕社区,让搬迁群众融入城市发展
01
强化政策落实,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搬迁群众喜迎美好生活
坚持“山上山下”结合,发挥“党建联盟”优势,加强迁出地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与城北感恩社区党总支之间的沟通对接,做好各项惠民政策转移接续工作,统筹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在确保搬迁群众享有迁出地土地承包权、林草地承包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十六条措施”,实行县乡村“三级三包”责任制,推行“1+3+N”帮扶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地改变,帮扶投入不变、惠农政策不变、社会保障不变”。
02
推进产城相融,激活稳定脱贫“活源头”
现代农业产业园
制定《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2.89亿元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果蔬产业园等5个大型产业园区(基地),通过国投、农投公司建立带贫利益联结机制,搬迁群众前三年每人每年可获得450元保底分红,后期每人每年占股收益分红可达1200元以上,搬迁群众还可以进入产业园区务工,成为城市“蓝领”。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带动作用,引导搬迁群众多种多养,积极参与“以奖代补”到户产业项目,持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03
支持就业创业,鼓起增收致富“钱袋子”
搬迁群众在非遗工坊参加彝绣培训
拓展就业渠道,建立扶贫非遗工坊、服装加工厂等4个扶贫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开发彝绣、银饰加工等居家灵活就业岗位193个,提供社区管理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23个,让搬迁群众在“农部口”就业增收。加大劳务输出,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点,组建党总支劳务工作专班,开展彝绣、焊工、中式烹调、美发等技能培训,转移就业1589人,实现务工收入5925万元。鼓励自主创业,优先向有意愿、有条件、信誉良好的搬迁群众租赁商业开发区铺面74个,发展起便利店、小餐饮、快递物流等自主创业项目30余个。
四、“党建+特色文化”打造文明社区,让搬迁群众共创城市文明
01
激励搬迁群众拼搏奋进
开展“红领巾学党史、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活动
发挥“共产党瓦吉瓦、总书记卡沙沙”感恩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雕塑等文化阵地作用,定期组织搬迁群众举行社区升旗仪式,观看革命传统、红色精神系列电影、短片,开展“移出大山走新路·共同发展感党恩”“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等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知奋进,进一步增强“闯干拼”的意识,做到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不断激发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02
培育社区现代文明新风
开展“美家”积分兑换活动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树新风助脱贫”巾帼志愿行动,组织80名巾帼志愿服务队妇女入户开展安全用水用电、居家环境保持等“第一课堂”教育,引导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开办“美家”积分超市,推行“互益行”志愿者积分制度,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洁美家庭创建、垃圾分类回收等文明行为获得积分,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建成300平方米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开展禁毒“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制定完善居民公约,引导搬迁群众摒弃陋习、讲文明树新风。
03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搬迁群众开展文体活动
加强文化供给,建成集党建、服务、文化、生活等于一体的党群活动中心,设立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书画休闲娱乐等活动站15处,组织党员志愿者进驻各个活动站,定期开办“公益读书会”、书画培训班、妇女儿童讲堂、老年益智活动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书、打篮球、下象棋。依托民风民俗活动场所,在火把节、彝族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达体舞、“三下乡”、文化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活动,举办彝绣、厨艺、家政等技能评比大赛,社区处处传递着搬迁群众的喜悦,成为脱贫奔康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