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从内河枢纽到江海联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14 01:21

  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2年的1.32亿吨到2023年的3.9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2012年的13.66万TEU(标准箱),增长至2023年的34.3万TEU;2023年,全市水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重超过80%,位居江苏省首位……

  一串串数据,彰显了江苏省泰州市水运发展十多年来的印记和成绩。泰州市因水而生、凭水而兴,发达的水系不仅成为引以为傲的名片,更滋养出一个富庶丰饶、四通八达的“祥泰之城”。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水运人砥砺奋进、破浪前行,推动“黄金水道”实现了高速发展,为泰州市的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多年来,泰州市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规划引领、适度超前,《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泰州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动泰州市沿江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并实施,有力服务重大战略;

  十多年来,泰州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万吨级以上泊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巨轮穿梭、港兴埠盛,泰州港实现了从港口规模到发展质量的华丽蝶变;

  十多年来,泰州市加快推进高等级航道联网、补网、强链,先后完成盐邵线、通扬线等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实现了千吨级航道全线贯通,干支衔接、区域成网、江海贯通的黄金水道骨架基本形成,泰州“通江达海梦”照进现实。

  大江奔流 港城共荣

  秋日,烟波浩渺的长江江面上,万吨巨轮汽笛鸣响,泰州港内进出繁忙,装卸集卡来回穿梭。

  泰州港处于长江A、B航区的结合部,是苏中及苏北地区货物进出的重要门户。这里拥有沿江自然岸线97.8公里,长江岸线单边长度全省第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以下深水岸线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深水泊位在港口运营和物流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时间回溯到2018年,当年5月,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正式投入试运行,航道水深从10.5米提高到12.5米,通航海轮从3万吨级提高到5万吨级,10万吨级海轮减载抵达。

  深水航道的贯通,让泰州港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截至2023年底,泰州港已建成投产3个10万吨级深水泊位,实现常态化接卸10万吨级开普型船舶能力。

  一系列港口重大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两个投资百亿级的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国能岛”项目和新扬子LNG船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相继落户泰州港,预计到2025年,泰州全市沿江港口10万吨级、5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将分别增至4个、30个,沿江港口泊位岸线每米吞吐量将超1.35万吨。

  此外,“十三五”期间,泰州锚地飞速发展,其锚泊数量、锚地利用率年年持续增长。至今年,泰州市锚地的锚泊数量位列全省第二,既有力服务了本港经济,也为江苏水运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港口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数据表明,2011年,泰州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短短12年实现了“四级跳”:2023年,其吞吐量达3.96亿吨,居全省第2,全国第11。

  唯愿江水浩荡,喜看人水和谐。一幅港产城融合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市依托港口和航道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物流经济、开放型经济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格局,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泰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港口的发展吸引了超过20家规模企业落户,其中包括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中国海油重要润滑油生产基地——中海油一体化项目、长江流域最大的大豆进口口岸——益海泰州生态产业园以及全国十强木材交易港——万林木业等。“泰州港已成为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长江中上游地区江海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

  大河畅流 物流高效

  航道是江河流域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流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泰州内河航道总里程2550公里,内河航道网密度44.1公里/百平方公里。“三纵三横”的主水路,就像密布在大地上的一条条绿色、智慧“金飘带”,将全市19个重点开发园区、12个省级物流园区串珠成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带动沿线通江达海、联通世界。

  在泰州境内,加强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的步伐稳健而豪迈。

  通扬线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是泰州市建市以来首个重大航道基本建设项目,2015年开建,5年后通过交工验收,74公里航道全线达标,泰州市各市(区)都有了千吨级船舶通行的高等级航道。“以前又浅又弯的河,变成了又宽又深的通行水路,我的船也越换越大,这条河的变迁给我们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经常往返于通扬线航道的船主周先生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的高等级航道网链接起沿江沿河“珍珠”,形成巨大聚合效应,推动“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联动发展,水路运输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泰州市完成水路货运量30439万吨,较2012年底增长148.7%,占总货运量的比重超过80%,位居江苏首位。

  一条条航道纵横交错,融入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如同织就的一张绿色、智慧的水运网络,有力地保障双循环物流供应链的畅通。在泰州市南部江岸港口物流产业园内,百亿级的央企国能项目正忙着土地报批;在中部腹地,宁启铁路泰州西货站扩能改造项目正积极推进前期工作;在北部地区,兴化经济开发区中交港船来船往,企业主纷纷称赞:从这个内河港“走货”省钱又省时……一个“以水为主,江海河、公铁水空协调发展”的多式联运体系正在泰州市加快建设。

  智慧引领 航运新篇

  当前,交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变革和能源变革,泰州市紧随大潮涌动,大力发展智慧绿色港航。

  经过5年精心打造,一个手机App、一张“智慧之网”应运而生,泰州市推广使用的电子导航图已成为服务船舶安全运行的重要的“智慧力量”,为用户提供“手掌上的航道”“指尖上的服务”“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一系列综合智能助航技术在桥区航道的重点应用,为高质量保障桥区航道安全、畅通增添新动力。泰州市使用“桥梁主动防碰撞”系统,推动184座桥梁加装主动防撞设施,占全省加装主动预警装置数量的36%。“这套系统能全天候特别是在夜间提升桥区航标辨识度,不仅助航效能显著提升,保障率也大幅提高。”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今年5月泰州港航智慧港航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启用,船闸运行效率大幅提高。“通过智能运行系统,我们放闸时间精确到分,单闸室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周山河船闸一位现场安全员骄傲地表示。

  泰州市的多个智慧港口示范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23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国信秦港智慧港口项目,已实现卸船及取料过程自动化,项目运营后配煤控制精度提升10%,能耗下降25%;泰兴智慧港口已建成化工码头综合管控平台、船岸协同系统等12个系统,项目整体建成后将实现化工码头和散杂货码头的全面智能化管理及运营;深国际智慧港口项目一期已完成建设投入试运行,实现煤炭堆场的无人化和可视化管理。

  此外,泰州市还积极盘活低效闲置岸线资源,大力推进建而不用、效率效益低下的港口岸线加快整合,带动全市10家港口企业获评江苏省星级绿色港口,为打造“水运江苏泰州样板”提供了更强的“港口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