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介绍
全国碳市场作为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碳排放权的交易体系,主要包括强制性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EA>)、补充性自愿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和公众参与机制下的地方碳普惠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对外庄严宣示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
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6年12月16日、22日,非试点地区的四川省、福建省的CCER、FFCER相继开市交易。
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2257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交易体系。
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币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配额成交量和成交额较2023年分别增长 44%和110%,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通过开展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是我国碳市场体系的另一重要市场机制。
2017年3月CCER项目暂停审批。
2023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批4个项目方法学也紧随发布。
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在北京重新启动交易,同年又新增一批2个项目方法学。
2025年3月6日,第一批9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完成备案,次日开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