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速割离央企:有离京单位门牌已拆,未来三环内将再无总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6 23:21

今日(12月15日),中国船舶集团正式迁入上海;同月,中国电子也已南迁深圳。这为2021年央企总部离京画上圆满句号。

纵观全年,今年准备迁离北京或在京外“落户”的央企已达7家,相较此前两年迁出一家已明显提速。有专家对红星资本局表示,未来北京三环内原则上将不再有央企总部,其二级单位“应走尽走”。

北京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11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央企总部离京,将会给北京及各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这是否是北京“腾笼换鸟”的机会?

离京总部探访:

尚未全部搬离,腾退大楼另有他用

红星资本局梳理,今年已有7家央企准备离京或在京外“落户”,包括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控股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子。

但如果不算直接京外落户注册的,真正从北京迁离的只有三峡集团、中国电子、中国船舶以及中国华能。近日,红星资本局实地探访了这几家央企目前的搬离进度。

作为今年首个提出搬离北京的央企,9月2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在武汉召开的搬迁大会颇受外界瞩目。

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搬迁并非“一蹴而就”,目前总部大楼多个楼层仍有人办公。而与集团总部一条马路之隔的二级企业——三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已除去公司商标logo,办公楼内也依然有人办公。

图片

三峡集团二级单位原址,logo已去掉

新总部也有动作,12月7日,长江三峡投资(湖北)有限公司在武汉市江岸区成立。天眼查显示,长江三峡投资(湖北)有限公司为长江三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子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

有知情人士告诉红星资本局,目前三峡集团内部就搬迁事宜召开过启动会,但还没有完全搬过去。“各个央企的准备工作都不同,有的是分批搬离;有的是先动员,再准备,然后一块去。”该知情人还表示,一般都是全员搬离,但北京也会留下少部分的单位和员工,很多对接事宜还需要北京留人办理。

图片

长江三峡集团北京总部,多层仍亮灯办公

作为明确年底将要搬走的中国电子和中国船舶集团,目前已有“搬离”动作。

有中国电子的员工向红星资本局透露,现在撤离已经在陆续进行,年底会有一部分人搬走。不过北京目前还留有些部门,并非全部人员搬离。

而有中国船舶集团的员工则告诉记者,集团总部三四百人的规模,年底将搬往上海。这位员工还透露,企业内部已经表态,去上海的员工目前会安排员工宿舍,回京探亲的交通费也会报销。

图片

中国船舶集团北京总部

中国华能集团的搬迁也已提上日程,有中国华能的员工向记者透露,华能的离京时间表定在了2022年。其官网显示,8月6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与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在雄安新区举行会谈,就支持雄安新区发展、高质量推进搬迁工作、加强相关领域合作等深入交换了意见。

央企总部撤离后,那些空置着的大楼将作何用?前述知情人表示:“地段比较好的大楼会优先腾给三环外的政府机关使用,还有一些改造后会作为综合商业体出租。”中国电子的员工也告诉记者,届时总部的楼会由其他单位承接,具体是哪些单位还不好说。

央企总部加速离京

留在北京重要性显著下降

有央企员工向记者分析,央企总部离京主要是为疏解北京主城区的交通、生活等方面过于拥挤的问题,“因为央企及其子公司一般地段较好。”

记者采访了解,一般央企总部人员从几百到上千不等。那么疏解少数人,会对解决北京拥堵问题起到多少作用呢?

“央企总部虽然员工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国企改革学者、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李锦进而对记者解释,总部作为首脑机关,下级单位可能多达上百个,来总部开会势必会给北京交通带来压力。“总部一旦迁出,疏散功能还是很明显的。”

但对于各个总部的在京员工来讲可能“很难抉择”。有员工对红星资本局表示:“这涉及到很多人安家、孩子转学等问题,很复杂。”但如果不愿离开北京,可能就要考虑离职,“目前准备先试试两头跑”。

事实上,央企总部离京并非“临时起意”。

2014年,国家明确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功能,明确提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导向,意味着北京的产业结构将迎来重组。

2015年,北京市发改委明确提出了“禁止京外中央企业总部新迁入”,城六区“严控其他总部企业新迁入或新设立”。红星资本局查询发现,这一年,全球500强企业里,中国共有100家,其中北京就有52家,蝉联全球各大城市榜首,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之都”。

如今,北京500强企业数量依然拔得头筹。根据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国共有143家企业上榜,其中北京共有60家,再次高居世界榜首。

梳理后不难发现,北京的500强企业大多都是国企或者央企。央企过度扎堆北京,央企二级单位,如财务公司、承包公司、研究院、培训中心等也汇聚于此,带来很多弊端。

“首都聚集这么多资源,大而无良、大而无序。”2015年时就有专家提出,大型央企总部外迁,对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作用巨大。

央企总部外迁正式拉开序幕,2014年到2018年,每隔两年就会有央企迁出北京。但在2021年,这个速度看上去明显加快许多。

今年7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批、实施一批”。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对红星资本局表示,今年的密集外迁,一方面是新组建央企在总部选择上,可以重新考虑布局,从而可以将新总部根据新要求进行布局;另一方面,对那些老央企来说,经过多年谋划,而且国务院国资委也在大力推动,所以今年的外迁数量也就相应较往年偏多。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央企总部继续留在北京的重要性已经显著下降;相反,更进一步靠近市场、靠近资源、靠近企业的核心能力资产,对央企总部选址的影响日益突出。”刘兴国指出,央企总部在京有历史遗留问题,早期央企需要争取更多行政资源的时代,这一布局是合适的。“但目前环境中,企业发展更多是靠市场资源,是靠自我核心能力,显然继续将总部远离市场、远离核心能力资产布局在北京,已经没有必要。”

北京割离央企总部

下一步瞄准“科技创新”

央企离京的步伐还在加速,有中国华能的员工表示,所谓搬走,不仅仅是总部,而是总部及绝大部分的在京单位(不论几级)。“以华能为例,不仅长安街,除北京热电厂外所有在京单位全部搬去雄安。平均算下来,一家央企疏解走,可以直接带走大几千名员工。”

可以预见,未来在京央企将会逐批搬离。“未来二级公司都是应走尽走,分阶段实施。”李锦指出,一个央企总部普遍都是几百人以上的规模,大的企业二级公司也要有几万人。

尽管二级公司没有明确的撤离时间表,但李锦认为,最终达到的状态,原则上三环内不再有央企。

刘兴国指出,央企总部的搬离,肯定会给北京市财政收入带来负面影响,会直接导致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不过影响也不会太大,且为短期。

长期来看,央企总部迁出对北京GDP的影响有限。

梳理数据得知,2014年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大幕开启后,北京市的GDP体量与增速相比上海没有明显下降。2015-2017年,北京GDP总量/上海GDP总量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近三年,该比例显著提升。今年各省市前三个季度的GDP排名中,北京与上海的GDP差距进一步缩小,总量占比上升到96.39%。

有专家分析认为,近些年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迁出北京,并未明显影响先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反而为高附加值的高精特新、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高活力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成长空间。

北京不再留有央企,指向北京将要调整产业结构。“北京肯定需要考虑引进发展新的产业,来填补央企总部搬离可能带来的影响。”刘兴国表示。

如今北京也正在积极布局,上个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发布,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的目标。《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割离央企的北京将被赋予“更高使命”,《规划》提到,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战略科技力量,充分体现“北京担当”。

当下央企的迁出,对北京正好是个“腾笼换鸟”的机会。李锦表示:“北京要趁这个机会调整转型,优势产业应该抓住机遇,重新组织产业链。”

央企落脚瞄准“三城一区”,

大企业推动大城市转型

离开北京的央企,将在何处落脚?从近年央企总部的迁移轨迹来看,一部分央企总部向雄安新区集中,而另一部分则是靠近相关产业前沿地区,包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以今年离京的7家为例,雄安作为主要承接地,有3家央企入驻;剩下则是上海2家,深圳、武汉各1家。

雄安作为未来央企总部的新高地,早就有明确的时间表。2020年1月,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提到,2022年的建设目标包括京、冀密切协作,完善承接疏解政策,确保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

今年1月底,北京市就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高等学校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未来雄安新区将成为央企总部的新高地,重点是形成科技创新的规模效应。

雄安之外,锦对红星资本局表示,央企总部选取落脚点主要看市场经营需要,“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根据各种市场要素,包括人才、产品、技术、原料各种因素去考虑。”

“关于落脚点的选择,或是为了接近市场,或是为了靠近核心能力资产。”刘兴国也认为,更多应该是选择了靠近核心能力资产,这有助于强化总部对核心能力资产的管理,从而更好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

而长江三峡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的搬离则多了些“回家”的意味。

而就历史发展而言,上海本就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国造船业的重镇。同时,中国船舶集团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拥有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而长江三峡集团,1993年为建设三峡工程而设立,总部也在湖北,后迁入北京。

而央企总部的迁入,对迁入地有各种利好。李锦认为,大企业能带动城市发展,不管是从产值、税收、还是就业机会方面来讲,都有助力。“中石油一个企业的营收就超万亿,这已经超过了好几个省的产值。这种级别的企业对整个城市现代化转型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刘兴国称:“一方面,央企总部迁入会直接带来税收的增长;另一方面,央企总部的迁入,也可能会伴随该央企其他业务也迁入该地,从而带来相关方面的收入增长。此外,央企总部的迁入,或许还会拉动相关产业向迁入地聚集。”

三峡集团印证了这一点,宣布回武汉后,三峡集团为湖北带来了“大礼包”—— 湖北省政府与三峡集团签署《共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合作协议》,谋划新增投资项目3000多亿元,涉及到六个方面的合作。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