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排险艰难险阻,压实各方责任,汇聚磅礴力量,奏响内蒙古易地扶贫搬迁的奋进曲。一批又一批草原人民借助国家和自治区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告别简陋居所,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开启幸福生活新纪元。
一、直面现实面临难啃“硬骨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正北方,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
辽阔的内蒙古东西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2400多公里,当太阳从它的东端冉冉升起的时候,它的西端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之中;它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当南端已是春风送暖、草长莺飞的季节时,北端还是—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那茂密的兴安岭,巍巍的贺兰山,滔滔的黄河水,茫茫的戈壁滩……内蒙古的美不胜枚举。
美丽的内蒙古脱贫攻坚任务却很艰巨。“十三五”初期,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中,有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
“远看一堆泥,近看有玻璃。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这是10年前内蒙古偏远农村的真实写照。
2016年年初,负责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人员是满肚子苦水:“经过前15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有能力、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多数已经迁出,而仍未搬迁的地区和群众,所处环境更恶劣、贫困程度更深、搬迁成本更高,按原有的搬迁政策,确实搬不动、搬不起,属于经过多轮扶持仍未啃下来的‘硬骨头’。”
正如这位工作人员所述,“十三五”初期,内蒙古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是短板中的短板。细细“把脉”,内蒙古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面临着诸多“症结”:
内蒙古“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覆盖全区11个盟市、71个旗县。贫困群众生存条件十分艰苦,移民搬迁十分紧迫,而且从需要搬迁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分布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生态脆弱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和其他地区的人口分别占17.5%、40.2%、13.7%和28.7%。搬迁的重点地区在大兴安岭岭东南地区、科尔沁沙地风沙区、阴山南北麓风蚀沙化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鄂尔多斯半荒漠化草原地区以及阿拉善风蚀沙化区;尚未搬迁出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老龄化程度更高,劳动力不足,文化程度低,残疾多病,自筹资金落实困难,实施易地搬迁难度较大。据统计,需搬迁人口中65岁以上人ロ占36.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98%,其中文盲占15.6%。人均纯收入2688元,仅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2%。
搬迁人口不仅面临着土地调整难、产业基础薄弱等硬约束,也面临着搬迁群众故土难离、习俗难改、谋生困难等软约束。多重因素叠加,都使搬迁安置工作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骨头”。
二、运筹帷幄下好制度“先行棋”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迎难而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定抓好顶层设计,坚决下好制度“先行棋”,决心向国家及内蒙古各族人员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挪穷窝”“换穷业”“拨穷根”,一场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在广袤内蒙古轰轰烈烈地展开。
2016年3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协调小组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事宜。打响了新时期内蒙古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第一炮”。会议议定易地扶贫搬迁人均住房补助标准:自治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补助建房资金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0.8万元、自治区本级补助1.2万元。对同步搬迁的10万人所需建房资金,自治区本级补助标准为人均1万元,用自治区本级每年安排的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资金统筹解决。盟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搬迁户拆除旧房及宅基地复垦进行适当奖励,奖励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专项建设基金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长期低息贷款解决。
内蒙古响亮打响精准脱贫的“当头炮”后,如何确保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成为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面前的系列大考。
2017年5月12日,内蒙古再出实招——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总体目标,细化了搬迁规模和方式、安置方式等,并确定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路径”:发展特色农牧业脱贫一批,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2017年11月29日,内蒙古拿出“定海神针”——自治区政府下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关政策的通知》,作出税收优惠、免征森林植被恢复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减免重大决策,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2018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3年,内蒙古将重点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贫困残疾人脱贫、智志双扶等10项精准脱贫重点工程,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拆旧复垦、后续帮扶等工作,作为主抓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出台《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三年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措施,并提请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科学规范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击楫勇进草原儿女搬新居
逐梦征程,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激励与支撑。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难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各地、各部门以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蒙古马”精神状态瞄准靶向、击楫勇进,全面完成了全区12.4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共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141个,安置住房5.33万套,农村道路1602公里,配套管网1465公里,配套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3000多个,新建学校、幼儿园、村卫生室、村活动室、广场等1130个,为全区整体脱贫攻坚奠定了扎实基础,“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沧桑巨变,换来的是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是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最美回馈!
2019年5月16日,对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温都花村72岁的贫困户李玉翠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天。当天,她在“2018—2019年卓资山易地扶贫搬迁福安、福康小区第二批分房仪式”中抽到了一套心仪的楼房。
那一天,老人起了个大早。她洗了头、换了新衣裳,像过节一般欢欢喜喜赶到卓资山镇党政办公大楼分房仪式现场。“下面请抽到签的居民按顺序上台抽取正式房号……”上午11时,随着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公证处工作人员一声庄严宣布,老人几十年的安居梦变为现实。
当她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走进日思夜想的新楼房时,眼里满是激动的泪花:“昨晚我就梦到住上新楼啦!没想到今天就变成真的啦!真是赶上好时代、好政策了!要不然,我们贫困户哪有钱盖新房,更别说买新楼房了……以前每次进城都得搭村干部的车。这次搬到县城,看病买药可方便了,冬天也不用受冷冻了!”
老人之前住的温都花村交通不便,出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困难,破旧的土坯房既不保暖又脏乱差。而新分配的楼房位于卓资山镇火车东站东西两侧。楼房内地板砖、墙砖、洗浴设施一应俱全。小区还配套有便民超市、药房和学校等,为易地搬迁户出行、就医、上学提供了多种便利。
“这是卓资县在脱贫攻坚战中举行的第三次易地搬迁集中分房仪式,涉及8个乡镇992户2474人,其中贫困户701户1758人,同迁户291户716人。搬迁涉及213个村庄,大多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吃水困难、住房质量差,是全县最贫困的乡村。新分配的楼房每套50平米左右,贫困户只需出1万元、同迁户只需出2万元就能搬入,这是国家为扶贫人口送的一份‘大礼’!”在分房仪式现场,卓资县一位工作人员激动地说。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包头市固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各方都非常满意。
从2016年开始,固阳县根据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脱贫实际,依托县城周边及工业园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及临近交通主干道,一共确定建设了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
走进安置区——县城益民小区5期某栋3单元2楼张小喜家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客厅一侧是厨房,里面一排整齐的白色橱柜,分布着洗菜池、燃气灶等厨房用具。大小卧室的床和衣柜都是新定制的,卫生间里坐便、洗手池、电热水器、大小洗衣机一应俱全。
65岁的张小喜家是因残致贫。5年前,他的老伴突发脑梗,从此瘫痪。此前,张小喜在下湿壕镇的老家靠给别人种地为生,每月能挣一两千元,加上养羊,足够一家人生活,可是老伴生病改变了这一切。在乡下,屋里没有下水和厕所,照顾一个瘫痪病人有诸多不便。于是张小喜拆除了老家的旧房,拿到拆迁补偿后,于2017年冬天搬到了县城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益民安置区。现在他在县环卫中心工作,每月收入1600元。
从茫茫林海到广袤草原,从万顷良田到戈壁沙漠,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精准落地,一个个贫困地区生机勃发,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
2019年的新春对于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三岔河镇新胜村的董翠艳来说别样不同。整个正月她都哼着小曲,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我没用花一分钱住上了敞亮的砖瓦房。我们原来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还老担心发生山洪。现在我们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对村民进行了集中安置。我家还享受了菜单产业扶贫和入股分红等好政策,一年收入约有1万多元呢,日子更有奔头啦!”
4年来,董翠艳们告别脏乱差,走向宜居宜业新生活。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草原各族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阔步行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在内蒙古脱贫攻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生态优先复垦复绿谋新篇
富起来,还要绿起来!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中,让搬迁荒地焕发出绿色生机。
2019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六个“扶贫日”,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复绿试点项目启动仪式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供济堂镇举行。
拆旧复垦复绿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要章节,国家相关政策指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项目,充分释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交易政策红利,不仅可以增加扶贫资金来源,而且对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乡用地利用总体结构、改善农村牧区生态人居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次启动的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复绿试点项目,由内蒙古扶贫投资公司联合四子王旗政府、四子王旗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采取“政府组织、部门协同、乡镇实施、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扶贫投资公司先期投入项目启动资金7500万元,由四子王旗政府承担拆旧复垦的组织实施工作,四子王旗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承接、管理和偿还项目资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易地扶贫搬迁不光要把新家园建设好,还要充分利用好腾退的土地,“宜垦则垦,宜绿则绿”,达到增加耕地、恢复生态的目的。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不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大拆旧复垦推进力度,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原则,指导好拆旧复垦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确保“应拆尽拆、应垦尽垦、应绿尽绿”。
截至2020年6月,内蒙古应拆除旧房6.09万套,已拆5.98万套,腾出土地2.88万亩,拆除率和复垦率居于全国前列。另据统计,近2年来,自然资源部门推动15个自治区深度贫困旗县共完成城乡建设用地跨省域节余指标交易7200亩,交易金额22.48亿元;自治区内完成3130亩节余指标交易,交易金额2.5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蒙古还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一些贫困旗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民族群众靠手艺得收益,古老文化在传承中迎来新生。
鄂温克族民族传统手工艺在脱贫攻坚中焕发生机。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有达斡尔木雕、布里亚特食品、巴尔虎服饰等民族特色企业192家,囊括23项非遗传承项目,2019年为全旗近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特色产业培训。内蒙古不少贫困旗县把民族文化打造成产业,培育出蒙古袍、蒙医药、笤帚苗、蒙古族刺绣等扶贫产业,带动贫困人口“甩穷帽”。
五、后续帮扶搬迁群众富起来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只是前提,“稳得住、能脱贫”才是关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贫困户从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搬出来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使广大搬迁群众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随着全区安置住房建设和搬迁任务竣工完成,工作重点也由“求进度、重项目建设”向“求质量、重后续扶持”转变。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强调:“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
发令枪打响!内蒙古各地迅速作为,后续帮扶工作“遍地开花”。
通辽市重点围绕“后续扶持、社区融入”目标,多措并举,有效解决搬迁户“稳得住、有事做”难题,逐步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该市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带动581户搬迁户增收;通过发展脱贫产业,使户均年收入提高2000—3000元;通过就业创业,使人均收入提升2500—4000元;通过发展光伏产业(新建9个光伏扶贫项目),使户均增收1000至3000元。另外,通过产业用房、扶贫车间入股企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搬迁户以“保底+分红”的方式实现收益。2016年至今,通辽市累计投入后续产业资金9576万元,已实现脱贫5192人,脱贫率达到99.8%。
阿拉善右旗精心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成立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实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夯实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着力激发内生动力。该旗按照贫困户意愿确定扶持产业,2016年以来以每户不低于1万元标准,扶持发展舍饲养殖、传统牧业、沙草产业、驼产业、奇石产业、旅游业等,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111户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旅游、餐饮等产业,引导和鼓励120户搬迁户加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搬迁户抗风险能力。该旗还与“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自治区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10多家养驼专业合作社和140多户养驼牧民签订了鲜奶收购协议,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和贫困户”“党组织+合作社+农牧民和贫困户”驼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户58户,有效保证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收益。
各地的帮扶有声有色,涌现出林西县“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案例”、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社区扶贫车间就业”等先进典型。
在2019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林西县“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案例”荣获“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林西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获奖后,赤峰市林西县扶贫办主任欣喜地说。
林西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近2万人,有五分之一居住在偏远山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在这些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和无劳动能力的又占了六成以上。如何让这些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县里因人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搬迁+产业”的方式,先谋产业后搬迁,让产业围着房子转;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易地搬迁+互助幸福院+光伏养老”的方式,在社会保障兜底的基础上,贫困老人们晒着太阳就能养老。
在十二吐乡达康扶贫产业园,8000多亩的日光温室蔚为壮观。2017年,贫困户兰国利一家从10公里外的深山沟搬迁到这里,分到了1栋大棚和48平方米的安置房,从此结束了吃水难、行路难的历史。让兰国利感到幸福的,不仅仅是屋里干净的卫生间、配套的锅炉和暖气,还有这栋能“生金长银”的大棚。他算了一笔账:1亩大棚一季能产1.5万斤番茄,两季能达到3万斤,按这两年的番茄均价每斤2.3元计算,每个棚都能纯赚7万多元。
自2016年以来,林西县整合各类资金3.6亿多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房、基础设施和后续产业建设,其中后续产业的人均投资力度达到1.89万元。县里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探索以PPP方式建设移民工程,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如今,县里以“易地搬迁+产业”的方式,建设集中安置点24个,产业涵盖种养业、旅游业等方面,其中建设日光温室522栋、冷棚236栋,有589户贫困户靠种大棚蔬菜过上了好日子。
“易地搬迁+产业”,这样的样板正在内蒙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中不断复制。截至2020年4月中旬,内蒙古自治区共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设施农业、养殖棚圈和光伏等后续产业项目835个,其中,已建成项目728个,完成投资13.25亿元;正在建设项目107个,预计将完成投资6.33亿元。
六、不畏艰辛建设者写下时代答卷
伟大时代谱写伟大变迁!
如今,内蒙古贫困农牧民正从“住得好”向“富起来”转变。这背后凝结着无数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人员的难辛跋涉。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举全力推进相关工作,完善举措,强化指导,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搬迁脱贫仗。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始终强化政治责任担当,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专司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牵头建立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实地督导、定期调度等方式,全力抓好项目实施,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有了制度保障,如何能吃准吃透国家政策,进而精准施政?2个字“培训”!2018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职能的转移,一批新人也加入了易地扶贫搬迁事业。为尽快熟悉政策、融入其中,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多次在全区举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业务培训会、政策答疑会。聘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领导及专家为大家解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梳理在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方面应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力地推动项目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盟市、旗县易地扶贫搬迁牵头部门工作人员赴贵州、四川、湖北、广西等省区学习考察,与当地扶贫干部、搬迁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先进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好的经验和具体的做法。根据学习调研掌握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提出相关工作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搬迁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敲定制度“定盘心”,把握政策“方向盘”,推进工作“里程表”……一项项工作、一个个成果,凝结着发改人的心血和汗水。
制定计划,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政策宣讲,问题答疑,实地调研,现场督导,加班加点……这些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已经是发改人的常态。他们不辞辛苦,上山下乡,早已将自己的疲乏置之度外。他们拼得正是老百姓的一个安居乐业梦。
“为了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我们在富安、富康等5个安置小区创办了5个扶贫车间,主要安置半劳动力农牧民就业,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卓资县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这2年来,丁瑞芳一向心仪的高跟鞋也退役了。“搬迁工作千头万绪,为了做好各项工作,让老百姓满意,我们是白加黑,5+2,东村跑西村串。今天,看到老百姓欢欢喜喜迎新年,我们也很高兴。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她激动地说。
“芨芨草,风吹不弯,雨打不倒……”芨芨草属于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秆直立、坚硬、耐旱、生命力顽强。阿拉善右旗阿朝苏木查干德日斯嘎查驻村工作队队长郭晶如大漠戈壁芨芨草,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勇毅前行。
2020年春节,当大多数人沉浸在与家人欢庆新春佳节的美好时光中时,郭晶却收拾行李乘车赶往防控一线帮扶搬迁群众。
李雯旦是从嘎查搬迁到巴丹吉林镇安置点的搬迁户,在巴丹吉林镇经营着一家快餐店,李雯旦父亲多重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弟弟上大学,了解到李雯旦想要开快餐店,郭晶积极帮她争取贷款、参加专业培训、多做宣传、寻找客源,在她的帮助下,李雯旦很快开起了的快餐店经营得红红火火。
搬迁户吉日格乐有加工石头、做雕刻的手艺,想开店,苦于没有经营场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郭晶带着他找地方、看房子,帮助置办开店所需用具,让吉日格乐很是感动。春天到了,骆驼、羊容易生虫,搬迁户朝勒孟扣就给郭晶打来了电话:“队长,这么早打扰你啦!我想买点治骆驼、羊的药,常去的兽药店都关着门,哪里可以买到?”郭晶马上帮他联系兽医站,很快就买到了药品。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冲锋号已经吹响,内蒙古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乘风破浪:聚焦搬迁入住、实现应搬尽搬,聚焦补齐短板、加强配套保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完善后续扶持措施,聚焦社区融入、强化服务管理,聚焦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谋划更加壮美的篇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内蒙古正在按下脱贫攻坚的“快进键”,奏响各民族群众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北疆大合唱!今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设者们正一步一个脚印,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的伟大变迁;今天,内蒙古各地正破浪前行,用情用心谱写一支搬迁奋进曲;今天,内蒙古各族儿女正昂首向前,在宜居宜业中擘画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