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3 12:56

在公共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母婴室,是人文关怀,更是文明的标志。它有利于营造出一个生育友好、关爱母婴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起到鼓励女性群体生育,提高生育意愿的作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今年8月1日至7日,是第32个“世界母乳喂养周”,而早在1990年5月,原国家卫生部就将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

母乳因其营养、质优、健康、安全、适温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成为宝宝最好的“口粮”。然而,坚持母乳喂养,对妈妈们来说并非易事。很多职场妈妈在产假结束、重返工作岗位后不得不放弃母乳喂养。此外,一些带着小宝宝外出的哺乳妈妈也往往为了给孩子吃一顿饱饭而面临尴尬。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和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法规的落地实施,公共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建、改建的母婴室日渐增多,但是,其数量仍无法满足不断壮大的哺乳妈妈群体的需求。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母婴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解除哺乳妈妈的后顾之忧,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哺乳期妈妈的母乳喂养困境

叶璇(化名)今年5月开启了“背奶”生活。所谓“背奶”,指职场妈妈产假结束返岗后坚持母乳喂养,每天带着吸奶、储奶等器具上班,利用工作间隙吸奶,将其冷藏、保存,下班后背回家供宝宝第二天食用。

“公司没有母婴室,我的工位位于开放式大平台。卫生间是最常去‘泵奶’的地方。偶尔也去会议室,虽然会把门锁上,但总担心有人来,暗暗催自己‘快点、快点’。”叶璇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前几天,她在手机上搜到公司附近的一家购物中心内有母婴室,“尽量忍到中午去那里解决。很多次想过断奶,可一看到女儿吃奶时满足的小样儿就不忍心。”叶璇告诉记者,考虑到今年夏天天气太热,为了母乳保鲜,除了必备的储奶袋、电动吸奶器、背奶包,她还添置了迷你小冰箱、奶瓶消毒烘干机,这些也时刻提醒她不要放弃。

而在机关工作的李思琪(化名)则选择去私家车里完成这套程序,“为了避免尴尬,‘泵奶’前我把车窗都遮挡上。”

卢淼(化名)产假后在单位边上租了一间地下室,上班前她先把妈妈和儿子送去,上、下午各喂一次奶,下班后一起回家。“估计这样只能坚持到10月底,冬天地下室太冷、潮湿,对老人孩子都不好。所幸的是,到那时,儿子就一岁了。”卢淼说。

工作场所母婴室数量不足,仍是掣肘母乳喂养的因素之一。《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0.1%的女性员工所在企业提供母婴室、哺乳室等设施,致使部分职场妈妈或为“泵奶”打游击,或无奈放弃母乳喂养。

2021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促进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托育机构设立哺乳室,提高配备率。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叶璇和卢淼所在的单位——女员工占总人数半数以上,尚未建立母婴室。

表面看来,全职妈妈张楠(化名)没有上述困境。但因为经常带孩子外出,哺乳18个月,她也有不少东躲西藏的经历,深感寻找母婴室之苦。“在大型购物中心、宝宝出入密集的场所,通常能找到母婴室,但去一些公园、老旧公共场所等地就不方便了;有的场所内虽有母婴室,但标记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因此,经常是在孩子的哭声中狼狈地躲到如树丛等隐蔽的角落、用衣服遮挡或让家人打掩护,亦或去第三卫生间甚至干脆到女厕所解决。”张楠还透露,部分母婴室重建轻管,卫生条件、环境和设施不尽如人意,私密性较差,也有个别母婴室被上锁,沦为摆设。

母婴室建设步伐在加快

近年来,母婴室建设一直被呼吁,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省份,其数量增长也有目共睹。

北京市通州区的一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工地设立了母婴室,方便、干净、舒适的房间,为哺乳妈妈提供了私密空间。

在北京一家文化机构工作的林婧(化名)告诉记者,去年春天刚怀孕时,还考虑上班后给宝宝断奶,“幸运的是,去年下半年单位就改装成了一间母婴室,安装了洗手台,配置了舒适的桌椅、冰箱、消毒机。有了这个条件,我毫不犹豫地要做‘背奶妈妈’了。”林婧说。

据了解,全国各地工会强化孕期、哺乳期等“四期”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规定,积极推进母婴室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8.6万个基层单位和企业工会建立了母婴室。北京市各级工会组织建设的母婴室覆盖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6359家,其中包括411个公共场所。上海市总工会推动“爱心妈咪小屋”行动已十年,截至2023年2月,配置母婴设施的用人单位有6100家,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商务楼宇、行政服务中心等场所。

公共场所母婴室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做了妈妈,开始对母婴室特别关注。每次出门前必在网上搜一搜,提前做好功课。”北京的唐珍珍(化名)告诉记者。她坦言,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对方便。“六七年前,表姐在哺乳期基本只带宝宝在家附近活动,我现在经常带10个月大的宝宝外出。”

从2018年起,上海就出台相关意见,推动在母婴经常逗留的重点场所建立母婴设施。经过5年的建设,上海的母婴设施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562个增加到1634个。广东省目前也已建成母婴室共9492间,广州、深圳、珠海、韶关、中山等多个地市实现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

出台地方法规助母婴室增量提质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议:0~6个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之后及时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以上。随着社会的大力提倡和科学育儿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妈妈加入了母乳喂养的行列。调查显示,2021年北京市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73.50%。另有数据表明,33.57%的产假后返岗职场女性选择做“背奶妈妈”,构成一个不小的群体。

在此背景下,虽然各地母婴室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其数量仍无法满足日渐庞大的“背奶妈妈”和出行母婴群体的需求。如何实现《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5年,全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全国层面的规定较为原则性,具体如何建设、如何管理,需要各地出台法规细则进一步明确。”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李凌云表示。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些省市均得益于立法推动。如,2020年6月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母婴室等便民设施。今年2月,新制定的《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要求制定完善母婴设施设计标准和规范,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面积、人流量、母婴逗留情况和用人单位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人数等因素,分类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也被列为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重点工程。这些,都为当地母婴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蓝本。

母婴室建设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一二线城市与四五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均有较大差异。四川省成都市人大代表裴瑾认为,新建公共场所项目应建母婴设施的,其设施应与主体设施工程同时设计、施工、交付使用。公共场所未建母婴设施的,应当增设,所有的母婴室应同步上线电子地图,打开导航就可以被搜索到。

母婴室是刚需。“公司安装了移动母婴室,里面设施齐全,感应上锁,私密性也好,很方便,‘泵奶’时心里踏实多了。”在北京一家媒体公司工作的翁蕙(化名)高兴地告诉记者。据了解,移动母婴室已在一些单位和公共场所落地。对于一些囿于当年规划设计,在现有基础上配备母婴室确有难度、又有迫切需求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来说,增设移动母婴室,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选项。其优势是小巧、安装快捷、费用低廉。

母婴室的管理也需跟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蒋泓表示,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标准,部分公共场所母婴室的消毒和保洁还不够到位,后续维护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去过医院和图书馆的母婴室,但商场里的环境更好一些。”翁蕙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家庭已将母婴室的干净、舒适程度作为外出消费时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上海在《办法》中明确了“谁建设,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广东省也在相关规划中明确了母婴室建设责任人应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保持清洁、安全和可用,且出台了相应的条款。

推动母婴室管理规范化,才能更好地保证母乳喂养和母婴健康。针对设施配置、管理维护等问题,蒋泓建议,各地制定母婴设施的建设指南,统一设备配置,明确卫生保洁等管理维护标准,以解决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善等问题。

母婴室的普及,是人文关怀,更是文明的标志。它有利于营造出一个生育友好、关爱母婴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起到鼓励女性群体生育,提高生育意愿的作用。因而,这一个个私密、卫生、安全的哺乳空间,不仅是宝妈、家庭的“小事”,更是关乎生育率、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国计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