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十二 八桂减贫史上的壮丽篇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4 04:09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020年5月,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他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图为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凤山县巴烈扶贫移民新城安置点举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迁新居活动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整族脱贫,这是广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近2万村民搬出大山,住进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新家园。可以说,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功不可没!

  擘画新时代,奋斗百年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的关心指导下,自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毅力,创造性探索出“八包”和“七个狠抓”举措,以城镇化发展思路破解山区贫困难题,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广西新路。

  一、71万人,挪出“穷窝”走向美好新生活

  “十三五”时期,广西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万人,涉及全区13个设区市78个县(市、区),搬迁规模排在全国第六位。71万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是书写在八桂大地上见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最壮美的史诗巨篇,是全区干部群众用无私、智慧和血汗铸就的不朽丰碑!

  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勠力同心、不辱使命。截至2019年12月底,广西易地扶贫搬迁交出亮眼的成绩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全部建设完成,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搬迁入住,搬迁入住率100%,提前一年完成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20年5月底,全区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69.18万人,脱贫率97%,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决定性进展。

  3层砖瓦楼、大小5间房,广西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里湖安置区的多侬客栈,是何文兵的新家,“原来的老房子泥巴都掉了,跟这比不了”。

  “用泥巴加竹子垒起的房子,下雨就漏水,石头缝里的几分田,只能种玉米。”何文兵所属的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从上几辈就在石山上安了家。

  南丹县白裤瑶群众普遍居住在环境恶劣的石山区,部分白裤瑶群众聚居的村屯贫困发生率达80%。“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白裤瑶群众要摆脱贫困,只能搬到更好的地方去发展。”广西河池市委书记说。

  2017年年底,白裤瑶村民22733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部住进了新房。“现在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水电都有,还用上了网络。”何文兵说,安置点被规划成民族风情旅游区,生活更有盼头了。

  “感谢共产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县人民政府,感谢乡人民政府,感谢长安家园工作人员。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习近平,永远纪念在我心中,传给子孙后代。”2020年4月28日,住在天峨县长安家园集中安置点新住房的搬迁户王建学,将自己写的这张“感谢信”张贴在自家房门旁边的消防设施防护门上。

  4年时间,71万人陆续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荒凉地方搬出;他们迁到中心村、乡镇、县城、城市,迁到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地方,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在广西,71万人顺利完成搬迁,一个也不少,这就是广西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二、必需搬,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搬出

  廖振毅住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可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的住房是一栋一层半小楼,厨房有燃气、自来水,客厅有电视、沙发,卧室有新买的床铺、衣柜。“以前,我住的是泥土房,一阵风刮来,灰尘泥土纷纷掉落。”廖振毅说,要是晚上出现狂风暴雨,一家人都无法睡个安稳觉,担心房子被风雨刮倒。现在,一家老小再也不用担心风雨刮倒房子了。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境内石山巍巍,全县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占89%,素有“石山王国”之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时期,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对象0.9938万户4.5081万人。

  九分石坡一分地,坡多地少人烟稀。位于中越边境的百色市那坡县,是广西极度贫困县,一些村屯甚至散落在深山老林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贫困生活。

  如今,这里建起上千座新楼房,一批批搬迁群众搬进了新家,第一次用上液化气灶,并在家门口组建表演队接待游客……搬出大山后的生活翻天覆地。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点,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大省区。

  “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这是广西深度极度贫困地区大石山区的真实写照。这些山区群众贫困程度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极大。要改变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才是唯一出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扶贫开发措施。搬迁对象贫困程度更深、搬迁任务异常繁重艰巨、项目实施环节多链条长,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被视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4年内完成71万人的搬迁任务!广西没有退路,也不能有退路。面对重重困难,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郑重承诺: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这是党中央交给广西的政治任务,是71万搬迁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5600万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2016年3月,广西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5月,印发《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方案》和《规划》的出台,给广西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带来了极大鼓舞,这标志着广西史上最大规模移民搬迁安置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三、如何搬?顶层设计方案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之困

  钱从哪里来——坚持省级统筹统贷统还,组建全国首个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筹措和资金管理使用的投融资主体——广西农村投资集团,全面负责筹集管理全区易地扶贫搬迁所需资金,承接用于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省级统筹的相关补助资金。市、县两级不必再分心于资金筹措和还款压力,集中精力推动搬迁工作。

  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尊重群众愿意,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和分散安置为辅两种方式。全区506个集中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15.48万户67.03万人,占总安置人口的94.36%。集中安置既利于供水供电、公路、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的集中建设,也利于实现公共服务民众共享、后续集中扶持与管理,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助推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了全区城镇化率约3个百分点。集中安置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相接轨,是广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同于其他省份的主要特点之一。

  房屋如何建——主要以县级为单位集中建设,按照“保障基本”原则,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公寓房安置的,以户为单位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以“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不得超过80平方米、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

  收入如何增——对有劳动力且有转变就业方向或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引导其选择进县城、进园区、进城镇安置;对有长期立足农村发展意愿、没有离乡意愿、劳动力相对较弱的贫困户,引导其选择进中心村或就近安置。根据不同搬迁对象的需求,依托县城、产业园、重点镇、旅游景区、中心村实施梯度安置,初步实现由“搬得出”向“有发展、可致富”转变。

  四、硬核措施,以“八包”为抓手打造“超级工程”

  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全区“十三五”时期71万贫困人口的搬迁“超级工程”。如此高的搬迁效率从何而来?不得不说成为全国先进工作典型的“八包”责任制。

  为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广西建立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体系,研究出台《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领导包点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点”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包点工作责任制。全区共落实78位市级领导分片包县、476名县级领导包安置点,组成469个工作班子,成员达3000多人,实行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监管、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等严格的“八包”责任制。

  在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中,南丹县包点领导采取“人盯安置点、人盯施工队、人盯工程进度”的方法,组成31个临时党支部、调集200多名领导干部、6000多人的施工力量,抢晴天、战雨天,“5+2”“白+黑”,只用20天就完成了征地拆迁任务,只用30天就完成了基础开挖工程,只用180天就完成了509栋2482套安置房的主体建设和装修工程,并全部实现“交钥匙”,创造了南丹速度、南丹精神、南丹奇迹。

  2018年,广西以“狠抓责任落实、狠抓整村搬迁、狠抓项目进度、狠抓后续发展、狠抓边境安置、狠抓拆旧复垦、狠抓督查问责”的“七个狠抓”工作举措,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一年努力,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从排名全国最后一档跃居全国前列,成果斐然。当年10月,“七个狠抓”典型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收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年度报告(2018)》,并在全国推广。

  “八包”到底,“包”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的换挡提速,成为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各种问题的强有力“武器”。广西“八包”责任制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工作典型,广西以此在2018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五、如何点亮新生活?搬迁安置与后续扶持同步推进

  崇左市天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岩小区的黄巧妹,是广西71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中的一员。2018年,她一家搬迁住进了龙岩小区。她在小区里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收入比之前翻了几番,两个孩子可坐公交专车到县城思源实验学校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们紧扣搬迁后续扶持目标,以稳就业、稳就学、稳就医为抓手,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和发展工作。”天等县委书记表示,只有后续扶持力度跟上,老百姓才能住得下,脱贫才能实现。

  搬家容易搬“心”难。从山里搬进城里,买菜要钱、乘车要钱、水电要钱……样样都要花钱的新生活,不禁让搬迁群众感到担忧,在城里能长期生活下去吗?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说,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一搬了之,加强后续扶持最为关键。土地、山林权益不变群众才放心,配套服务齐全群众才定心,因地制宜搞产业群众才安心,家门口就业挣钱群众才开心。这些工作做好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才能真正融入新家、安居乐业。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早就敏锐地察觉到,入住新居后,搬迁群众的生活成本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有发展”转变。可以说,在解决搬迁的同时,广西已为搬迁群众规划好未来的生计和发展路径。

  从2018年开始,广西组织对原编制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进行修编完善和精准细化,对涉及全区13个设区市78个县(市、区)已下达的2016—2019年度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万人,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后续管理专项调查及安置点信息制图工作,全面摸清后续扶持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后续管理配套设施等情况,并编制了《广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

  同时,广西大力发展后续配套扶持产业,创造了很多“易地扶贫+”的产业配套发展模式。如“企业(合作社)+园区+搬迁贫困户”“政府+企业+搬迁贫困户”和粤桂扶贫协作劳务输出等模式,探索形成了工厂式、居家式、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等多种有效的就业模式,并优先选择在集中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打造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新模式。

  此外,广西全面盘活搬迁群众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资源,盘活搬迁户耕地和林地资源,鼓励和引导搬迁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方式,统一流转和开发搬迁户承包地,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带动农民增收脱贫,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全面落实“三个一”帮扶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支持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没有劳动力的搬迁户,采取社会保障兜底的方式,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

  落实“一户一帮”——安排帮扶干部对搬迁贫困户进行跟踪帮扶,直到2020年年底。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全区易地扶贫搬迁16.38万户基本实现每个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或有1个增收渠道。

  落实“一户一策”——根据每个搬迁贫困户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因户施策,找准路径,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政策及增收项目。

  落实“一户一档”——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到户建档工作,做到可看可查。

  广西还建立搬迁劳动力人口台账、劳务信息台账,开展劳务对接、转移就业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办扶贫车间511家,安排搬迁劳动力4.97万人就业。

  脱贫路上携手攻坚,对口帮扶再结硕果。2018年11月22日,百色市深圳小镇迎来了首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深圳小镇是粤桂扶贫协作深圳市对口帮扶百色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项目,以建设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社区为基本要求,探索实现贫困农民变市民的新模式,并通过产业帮扶、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等帮扶模式,不断深化对口扶贫协作,有力助推了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这是广东、广西深化推进粤桂扶贫协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十三五”时期,广东和广西签署《粤桂扶贫协作规划(2016—2020年)》,不断深化和推进粤桂扶贫协作,广东从资金、教育、医疗、人才、产业等方面,加大对广西脱贫攻坚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人才和产业等支持力度,为广西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部门大联动,推进安置点社会治理大变化

  “齐心铺就幸福路,携手共建新家园”。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社区安置点洁白的墙面上,这14个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社区里,老人悠闲地散步、唱歌;学校里,孩童的欢声笑语不时响起;扶贫车间里,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搬迁群众忙着手头的工作……

  如同城西社区的美好生活图景一样,在全区506个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扎根社区、安居乐业的景象无处不在。

  “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时刻印在广西各级扶贫搬迁干部的心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说,“交钥匙”不等于“安居”,搬迁后还有原村屯耕地林地管理、安置点社会治理、后续跟踪扶持等大量工作要做。贫困群众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出来后,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在安置区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引入社区治理模式,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持续帮扶,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安置地社会,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民生新蓝图,指明了方向。只有公共服务跟上了,搬迁群众心里才踏实,才可安心住下。广西着力抓好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聚焦搬迁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事情,全面满足其子女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医疗服务质优便捷,社会保障转移接续,社区配套服务便民利。截至2020年4月,全区已投入资金41.64亿元,实施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397个。抓好41个大型安置点配套教育、医疗设施项目补短板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5月,4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已完工2个),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在搬迁群众子女2020年秋季入学前投入使用,推动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项目尽快完工并投入使用。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在2020年8月底前打造完成800人以上安置点便民利民“八个中心、一个家”服务工程,强化社区服务: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开设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用图书室、广播室、乡愁馆、宣传栏、微信群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个就业社保服务中心,负责搬迁群众劳动力培训,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收集和相关联系服务;一个文体活动中心,利用社区现有广场配置相应设施,满足社区居民文体休闲娱乐需求;一个老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等提供关爱服务;一个儿童之家,为儿童提供集中活动场所和关爱服务;一个平价购物中心(农贸市场),为搬迁群众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和副食品;一个社会综合治理中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调解、警务服务,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一个物业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的生活提供管理服务。

  建立基层党建和自治组织体系——筑牢基层战斗堡垒,这是一项政治性工程。在万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广西按照党的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同步建设“五个同步”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截至2020年5月底,全区506个集中安置点中,已成立党支部305个(其他安置点纳入当地基层党组织管理),已设立党群服务中心350个(其他安置点纳入当地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已设立自治组织993个,做到应建必建,基层组织建设在不断夯实。

  七、挂牌督战,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

  2020年以来,广西人民政府主席广泛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先后5次主持召开自治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调度会,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考核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加快补齐短板,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全方位抓好精准防贫,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总书记说得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就是要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后续管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小康之年。广西争分夺秒,一刻不能停,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一是印发《2020年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点》;二是及时调整充实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将自治区扶贫搬迁专责小组成员由原36个增加到48个,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三是召开了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从自治区层面高位推动后续扶持工作;四是印发《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部门分工任务清单》,各责任单位按照责任清单要求,各司其职,强力推进工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地区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带来的新挑战。广西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一手抓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疫情防控,一手抓搬迁劳动力就业,督促指导扶贫企业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促进搬迁劳动力及时返岗复工。

  2020年3月,13个督导组分赴全区13个设区市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冠肺炎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专项督导。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若干措施》,通过提高就业补贴、发放稳岗补贴和交通补贴等激励政策,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鼓励搬迁劳动力返岗就业。

  从2020年5月12日至31日,广西掀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挂牌督战高潮,20多个督战队带着问题清单赶赴基层一线全面进行实地挂牌督战,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确保“督”出成效,“战”出成果,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八、尽锐出战,他们的血汗不会白流

  2019年6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在灌阳县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强化担当实干,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遍遍讲政策、一次次摆道理、一本本算收入账……为了说服群众搬迁,广西数万名帮扶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最终解开了贫困群众的心结。各责任部门和广大扶贫干部用连续上千个日夜的奋斗,甚至不少扶贫干部累垮、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换来了71万搬迁贫困人口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易地扶贫搬迁战场上,有一支特别敢做善成的精锐部队,这就是广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的干部职工。该中心也是广西扶贫搬迁专责小组副组长成员单位,负责易地扶贫搬迁日常工作。在人手紧缺(全中心只有40多名干部职工)、任务特别繁重的情况下,他们挺住各种压力、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直接领导下,他们不仅制定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而且也是政策的执行者、推动者。该中心采取分片包干办法,由中心领导干部分组分片对应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78个县(市、区)实行“六包责任制”,即包沟通联系、包信息收集、包统筹推进、包问题协调、包任务完成、包社会稳定。每年,该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一线摸实情,找准问题解症结,对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督查指导、检查考核,确保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相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此外,该中心还负责全区易地扶贫搬迁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自治区“四合一”检查考核等各类检查、考核、审计反馈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整改“清零”工作,是治理易地扶贫搬迁各种疑难杂症的“实战专家”。

  2019年6月16日,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老百姓不会忘记,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那青春灿烂的笑脸。她利用周末回田阳县看望病重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暴雨心系所驻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遇难,年仅30岁。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3月14日凌晨,桂林市全州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局长赵拥军倒在了易地扶贫搬迁冲刺的道路上,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殉职,年仅48岁。

  赵拥军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是在八桂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新时代英雄。不少人感叹:在他的带领下,搬迁群众从大山里搬出来,住得下,变富了,他却走了。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不是钢和铁,他们也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为了人民群众做好事、谋福祉,为了广西战胜贫困的誓言,他们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英雄赞歌。

  在大规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广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艰苦奋斗,攻坚拔寨,把不折不扣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实干担当践行“两个维护”,诠释对党的忠诚。全区党员干部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摸索出“八包+N”工作责任制,以及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等有效的工作方法,有力推动了各项政策落地和工作落实。他们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查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实践中,把不忘初心和使命镌刻在广西脱贫攻坚的时代征程上。

  九、建立长效机制,后续扶持没有句号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说:“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增收致富。”

  2019年,广西建设完成“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系统”,以“块数据”的理论构建信息化平台,全面把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局,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各类数据信息“全掌握”,有利于各级各部门掌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共建共用共享、实施挂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入开展。

  2020年3月,广西研究部署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措施,制定《广西万人以上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帮扶工作方案》,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安置点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社会融入等各项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9年12月14日,广西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长效机制,提出进一步强化搬迁群众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产业扶持、培训就业、文化服务、拆旧复垦、基层党建、平安建设等“十项工作”。到2020年年底,全区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与安置地群众同等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5年年底,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实现“能发展、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