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靓)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是先招工,然后把人挂靠在劳务派遣单位,使派遣人员陷入“两不管”境地,维权困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欧成中日前提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认真清理与劳动合同法相悖的政府文件,尽快对劳务派遣的准入岗位、期限、比例、待遇提出专项法律规定,避免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实施细则。
据全国总工会的《国内劳务派遣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劳动派遣已达6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几乎成了同工不同酬的代名词,被视为单位的“二等公民”。甚至,个别无良的劳务派遣单位还有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予参加社会保险或少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
欧成中委员认为,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出台后,虽然对劳务派遣有原则规定,但对那些属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界定。用人单位利用法律条文笼统含糊,寻找到违规间隙。劳务派遣被滥用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保险缴费脱离现阶段企业的盈利水平,是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被迫采取的政策。在财政连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应适当使用预算超收部分补充社会保险资金,适当调整社保缴费标准,不能让企业长期承担计划经济年代政府在社会保险上遗留的欠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