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一湖南湘西: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7 11:09

  编者按: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在北京举办,交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经验做法,探讨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路径方法。论坛上,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6个省市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搬迁群众代表作主旨演讲,分别介绍了地方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搬迁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相关内容予以摘登。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一

湖南湘西: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湘西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辖七县一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人。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和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自2013年以来,全州上下牢记习总书记殷切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以十八洞村为样板,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湘西样板”。今年,全州八县市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彻底摆脱了千年绝对脱贫,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图为龙晓华州长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自2016年启动“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以来,我州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建成安置住房1.97万套204万平方米,全州1.97万户8.18万建档立卡群众,全部迁出了穷山窝,搬进了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国家发改委胡祖才副主任、杨椠副巡视员等领导,先后来到我州检查指导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湖南省先后两次在我州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我州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年度考核排名第一。自2019年以来,我州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和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在“搬得出”之后,“稳得住、能致富、能融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图为泸溪县武溪镇上堡集中安置区概貌

  第一,聚焦“稳得住”,全面建立后续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后扶工作机制,着力从制度上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制度。建立了州、县领导联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制度,每名州政府领导联系一个县市、每名县市领导联系一个安置区(点),实现了全州147个安置区(点)领导联系全覆盖,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推进工作落实。二是强化了后扶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以及省发改委等13厅局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立足我州实际,去年州政府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湘西州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又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湘西州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十条措施》,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就业创业、教育就读、卫生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三是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对全州所有安置点均配套建设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比如,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群众10分钟之内,可到乡镇卫生院、农贸市场,到芙蓉学校,可上高速高铁,可到景区和开发区务工就业。同时,我们对121个具备条件的安置点,通过流转租赁方式,开设“微田园”“微菜地”,分配给每户搬迁家庭耕种,不仅节约了生活成本,还释放了思乡之情。

图为当地依托优势资源发展茶叶种植,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第二,聚焦“能致富”,全面开展产业就业帮扶。我州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主要选择在城区、镇区、工业园区以及乡村旅游区,在这四大区域分别安置了1.46万人、3.62万人、1.34万人、1.68万人搬迁群众,为开展产业就业帮扶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开展产业帮扶。依托优势资源,积极发展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比如,永顺县毛坝乡、万民乡、润雅乡等安置区建成了万亩莓茶产业示范园,每年仅莓茶产业收益一项,搬迁群众的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吉首市矮寨镇、凤凰县山江老家寨、花垣县边城镇等16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集中安置点,通过深度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不少搬迁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二是开展就业帮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稳定就业。比如,泸溪县武溪镇上堡集中安置区利用紧邻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实现稳定就业的有1238人,搬迁户杨金夫妇通过技能培训,分别成为电梯维修工人和电子器件加工技术工人。对有意愿外出务工人员,我们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实现外出稳定就业。全州易地搬迁人口中有3.38万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开展公益帮扶。对不方便外出和年龄较大的人员,我们主要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开辟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全州有1910名搬迁群众在82家扶贫车间就近就业,2516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就业。比如,龙山县城土城坝安置区引进惹巴妹等企业,提供药材初加工、手工织品等岗位,解决了100多名中年妇女及残疾人就近就业。

图为搬迁群众在社区配套建设的“老年之家”锻炼身体

  第三,聚焦“能融入”,全面提升新社区治理水平。为了促进搬迁群众有效融入新社区,我州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一是融入新社区管理。为解决搬迁群众户口在原地,人口在新社区人户分离带来的管理难题,我们探索推行以新社区管理为主、原迁出地乡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模式,对土地林地确权和承包流转、退耕还林、种粮补贴、村集体经济收益等权益继续由迁出地乡镇及所在村管理,对其他常态化管理工作由新社区负责,采取“五进”小区(微改造进小区、网格化管理进小区、物业管理进小区、党建进小区、文明创建进小区)城镇基层治理模式管理,既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原有权益不受影响,又全面纳入了新社区管理。比如,花垣县民乐镇安置区积极推行构建“1+5”(即以1名党员或能人联系5户群众)互助单元,党群联动,互帮互助,“和谐社区一家亲”日益深入人心。二是融入新社区生活。我们在新社区全面建成了老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办了“农民讲习所”和“移民”夜校,组织开展党情党恩、社会法制、社会美德等教育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区义诊、送戏下乡、放映露天电影以及文明卫生家庭评比等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让他们从互不相识到有机融入,大家互帮互助互爱,形成了和谐的大家庭。如今各个安置区,搬迁群众唱起了山歌,跳起了广场舞,处处感受到了新社区的温暖和新生活的美好。新的社区生活人员集中,促成了原来的剩男剩女解决了婚姻难题。自搬迁之后,全州在新安置区成家的有267对,可谓搬迁促脱贫,脱贫又“脱单”。张正福一家7口于2017年搬入吉首市水畔铭城安置点,儿子张明波与儿媳施文艳于2019年5月结婚,目前有一个小孩,现张明波夫妻两人在市内务工就业,生活美满。三是融入新社区服务。我们在全州所有集中安置区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四个一”机制(搭建一个便民服务微信群、公开一条便民服务热线、制定一套便民服务制度、组建一支维修维护队伍)和“三个三”问题快速处理制度(三分钟内及时回应、三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三天内及时解决答复),让搬迁群众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比如,吉首市马颈坳镇回头湾安置点78岁的龙兰英老人说,现在电表坏了、厕所坏了都有人修、有人管,很方便,到安置区她感到生活得很幸福。(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  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