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充分展现各地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现推出“十三五”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
图为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安置社区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我们一家只花了1万元,就由原来10公里外山上的土坯房搬进了现在120平方米的新家。”汪显平没有想到,自己家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更没有想到,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如今就坐在自己家客厅的沙发上。
汪显平一家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就能挣钱养家。习近平总书记与汪显平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嘘寒问暖、拉起家常。“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汪显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完成24.9万户84.4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加上同步搬迁16万户54.2万人,共计40.9万户138.6万人。这一搬迁安置成果,占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接近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总量10%。
2015年11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作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旨在将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基础严重欠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综合帮扶措施,实现群众稳定脱贫。
5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的重中之重,矢志不移地推进落实。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科学统筹调度。2016年5月6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线,将原来由发改、国土、住建、扶贫等多个部门分头承担的移民搬迁工作,统筹交由“十二五”时期承担陕南移民搬迁任务的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牵头负责。省委、省政府这样决策部署,主要目的是发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既有经验和基础优势,高质量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五个一批”扶贫措施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的开端。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省直部门共同发力,市县党委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5年来,全省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易地扶贫搬迁与脱贫攻坚全局关系,坚持整体思维、正确处理搬迁对象、搬迁选址、搬迁建设关系,坚持协同思维、正确处理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社区建设和产业培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关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夯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推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安居篇
“咱家今天搬到镇上安置社区啦!房子很宽敞,条件啥都好,比咱家以前住的窑洞好多了!你妈就在门口的产业园上班,你就好好读书,不用操心家里……”淳化县十里塬镇的王黑娃掩饰不住搬新家的激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在外地上学的儿子。
王黑娃原来生活的仙家河村在姜嫄河畔。数孔窑洞依山而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建一所新房子,于他而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以前做梦也不敢想能搬出生活了几辈人的山沟,住上这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的新楼房。如今不但美梦成真,镇上还安排我在农业产业园上班,每月有了2000元固定收入。”王黑娃的妻子高兴地说着。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王黑娃一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众的命运。
图为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大平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易地扶贫搬迁要注重依托中小城市、小城镇、工业园区等安置群众,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陕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认真落实中央要求,通过搬迁聚居人口、聚合要素、聚集产业,从规划选址、安置方式、项目建设、资金筹措、用地保障等5个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省情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
规划选址坚持“三个四”。“四避开”就是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就是靠近城市、集镇、园区和中心村;“四达到”就是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借助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大好机遇,依托村镇公路地利条件和产业集中活跃优势,规划选址从根本上奠定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基础。
安置方式坚持集中为主。5年来,全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22.6万户76.6万人,城镇安置17万户62.6万人,集中安置率和城镇安置率分别达到90.7%和73%。集中安置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推动了新型城镇化。
项目建设坚持质量安全。“十三五”期间,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严守项目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依法实施项目招标、合理控制项目成本、切实增强项目质量,同步加强安全类、功能类、环保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市民化公共服务配套。
要素投入坚持整合利用。资金投入上依托陕西省移民搬迁集团统贷、统管、统还,履行筹措、拨付、监管、偿还的完全责任,用足用好新增、统筹整合存量、用活信贷金融、撬动社会资本,5年来共计筹措483亿元用于搬迁建设。土地投入上围绕脱贫攻坚大局、服从易地扶贫搬迁需要,全力保障、应保尽保,5年来共计审批易地扶贫搬迁及同步搬迁等安置项目用地13.8万亩。
乐业篇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镇安县,为保证搬迁群众就业安居,县里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秦巴山区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统筹结合,依托商贸街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打造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探索形成了“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搬迁只是序幕,正戏在搬迁以后的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成果、夯实脱贫举措,让搬迁群众在安居的基础上实现乐业,进而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的终极目标。
为了真正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实现经济能够立足、身份能被接纳、文化能够融入、权益能有保障,陕西在多个方面狠下“绣花”功夫。
加快培育产业。陕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立足工业园区配置劳动密集型企业、立足农业园区培育现代农业、立足旅游景区发展配套服务业、立足转移就业开展技能培训、立足家庭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围绕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围绕就业增收提供充足岗位双向双赢,最终达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目的。安康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聚合人口产业资源优势,通过社区工厂毛绒小玩具撑起了山区致富大产业。截至2019年年底,安康全市建成投产毛绒玩具企业308家,销售及配套企业44家,吸纳就业10976人,其中贫困人口2848人,实现产值13.2亿元。据了解,全省依托安置社区共兴建新社区工厂601家,培育就业扶贫基地134家,吸纳贫困搬迁群众10558人。
图为洛南县古城镇寨子岭村核桃园
推进就业创业。以安置社区为中心,全面落实“三单一卡(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和搬迁对象脱贫明白卡)”,初步形成了社区工厂式、依托园区式、依托景区式、劳务派遣式、公益岗位式、三产服务式等“社区+”稳定脱贫模式。同时,注重在就业创业中充分发挥搬迁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群众自我革命、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斗志和能力。
叠加政策效应。陕西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统筹起来,把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社会兜底等项目、资金和帮扶政策叠加起来,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多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惠及搬迁群众。
幸福篇
白虎元在榆林市吴堡县城经营一家汽车轮胎修理门市。这里地处吕梁山区,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57岁的白虎元一家原来居住在黄河边上土石山区的破旧窑洞里,出行、吃水、就医甚至购买日用品都是问题。2017年9月,白虎元搬到了怡馨安置小区两室一厅的单元楼里。现在,出行道路平坦,自来水直接到户,小区超市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头疼脑热10分钟就到了医院。
5年来,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坚持高质量规划搬迁选址、高质量建设安置住房、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同样向搬迁群众提供高质量均等化公共服务。在医疗和养老方面,陕西省实施由财政参合补贴,不但把所有贫困户纳入新农合和大病保险,还适当提高贫困户适用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目前,全省搬迁群众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
群众住进了明堂堂的新家,但这房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心里还是不太踏实。经省政府同意,陕西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4月9日出台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按照一户一宅、占新腾旧、销旧发新的工作理念,立足不同安置住房类型,突出分类区别适用政策、落实登记税费减免优惠、强化办证便民利民服务,全面开展搬迁群众安置住房登记发证工作。
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安居”,也要谋划“乐业”,方能摆脱贫困走向幸福。在谋划易地扶贫搬迁时,陕西省各地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图为彬州市新民镇东坡村村民网上直播卖苹果
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的柯尊志不但在安置社区有了新房子,妻子也在社区电子厂上班,两个孩子在小区学校上学,一家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搬迁后,柯尊志将山上的老房子拆除建了养殖场,通过这几年扩大规模,现在年养鸡8000多羽,年利润达七八万元。
搬迁群众在迁入地区已然开启了新生活,那么,迁出地区原有的耕地、旧宅子怎么样了?还有,国家给的各类惠农补贴怎么办?从柯志尊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山上老地方兴产业、山下新地方住新家”的陕西易地搬迁普遍形态。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陕西省不仅着眼新家园,把群众搬出来,而且回望旧家园,精准计算搬迁的“可持续”细账。
接续保障群众既有权益。通过鼓励土地流转经营等办法,确保群众原有的耕地承包权等原有收益不断档、国家补贴有延续。
有效保护迁后生态环境。从迁出地区大多数生态脆弱敏感、自然灾害频仍的特点出发,对腾退出来的旧宅基地,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全部复垦或复绿,有效增加耕种面积或生态空间。通过搬迁不仅解决贫困问题,而且持续巩固全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科学筹措安置偿贷资金。迁出地区腾退出来的土地指标,通过全国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剂流转,有效筹措偿还前期搬迁贷款。5年来,全省实施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流转6.03万亩收益166.3亿元。
2019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等7部门分头出台了具体措施,简称“1+7”后续扶持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着眼于后搬迁时代的稳定脱贫与逐步富裕,持续整合相关政策优势、切实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奋力践行为民初心使命。开往幸福的列车不舍昼夜、砥砺奋进。
特色篇
纵观“十三五”时期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百万人口的搬迁安置工作。这其中,有五个烙印鲜明的陕西特色。
决策前瞻性。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十三五”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命安全,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的全局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决策部署,充分彰显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治本性民生工程、全局性发展工程、关键性生态工程的前瞻性特征。
谋划系统性。“三类搬迁统筹”,陕西省贫困人口大部分处于偏远深山区、生态保护区、贫穷聚集区“三区叠加”区域,全省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统筹推进扶贫搬迁、避灾搬迁、生态搬迁,系统彰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精模式推进”,以精准搬迁实现人、地、房、业有机对接,以精确施策强化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以精细管理加强社区建设、激发社区活力、建设社区文明。“三方集思广益”,陕西省自然资源厅、西安交通大学和陕南3市政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组建了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研究基地,开展政策创新研究,为不断丰富完善当代移民搬迁提供决策支持。
发展整体性。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陕西省从“十二五”到“十三五”,10年时间从山大沟深之处搬离了316万群众,这本质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场农村改革。通过搬迁,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搬迁,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了农业现代经营水平,促进了土地等自然资源集约利用;通过搬迁,加快了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的职业化和市民化。易地扶贫搬迁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布局协同性。资源配置“双向靠拢”,既把搬迁群众作为生产力主要因素向街区、园区、景区和城镇、集镇、中心村庄等安置区域迁移,通过共享共用减少重复建设;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配套优先向安置社区布局,产业就业脱贫项目优先向安置社区倾斜,通过资源集中增强承载能力。群众权益“双轨过渡”,就是迁出地以身份证为依据,继续维护好搬迁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各类国家补贴等既有权益;迁入地以居住证为依据,接续做好搬迁群众子女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创业就业培训、住房确权登记等现实需求。环境治理“双地统筹”,就是提前布局安置社区垃圾处理和排污设施建设,同步推动旧宅腾退地区生态修复恢复。
建设集约性。安置空间集约化,鼓励提倡社区化集中安置,充分利用国土空间提高安置率,降低空间布局上的粗放浪费。安置用地集约化,优先盘活存量土地保障搬迁用地,尽可能利用存量严控增量;采取奖励措施推动旧宅腾退复垦复绿,保持搬迁地区土地综合利用总量平衡。安置投资集约化,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严控安置住房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成本,尽可能减少建设投入。
启示篇
易地扶贫搬迁绝不仅仅是一项社区建设工程,更是一项涉及安置就业收入、经济社会生态、人口资源环境重大调整、重新布局和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5年来,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和同步搬迁138万人,完成全国1/10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0年来,全省移民搬迁316万人,推动全省1/10的人口告别大山、开启新生。5年或10年,在历史长河里转瞬即逝,于平凡人生历经几多酸甜苦辣:搬迁令多少基层干部早生华发,又让多少人民群众摆脱贫困!
一个跨越:命运从此改变
2017年12月10日,陕西省商洛市腰市镇的搬迁户二代、上海复旦大学学生王维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一场易地扶贫搬迁与社会发展政策创新论坛上,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们沮丧过、自卑过,哭过、笑过,但生活的希望一直都没有放弃过。我们始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座中无不动容,久久难以释怀。
以人民为中心是陕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138万还是316万,改变的不仅是这些群众的居住条件,还有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未来的命运走向。今天,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已然敲门。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到今天的易地扶贫搬迁新生活,这是贫困群众命运的一个跨越。
两种作用:搬迁众志成城
易地扶贫搬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新时代的移民搬迁壮举众志成城。
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始终明确群众主体地位,重大决策充分听取群众呼声、准确把握群众诉求;始终尊重群众发展意愿,灵活安置让群众主动搬迁自觉搬迁;始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思想引导、技能培训、示范引领等增强群众发展能力。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始终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为核心的“1+X”制度,构建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始终加强队伍建设,锻造一支“顾大局、敢担当、重协作、能吃苦、讲奉献”的搬迁工作队伍;始终加强方法创新,工作中形成的三项协议一次签、三项规划一体编、三类建设协调推、三就措施配套跟、三方力量同发力等“五个三”工作法,已经成为当代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范本。
三效开花:脱贫硕果在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0年来的陕西移民搬迁尤其是5年来的易地扶贫搬迁,其蕴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渐呈现。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搬迁首位。搬迁选址避开沟壑地带,降低人为扰动环境;搬迁建设避免削山斩岩、填河改江、损坏植被等,减少搬迁破坏环境;安置社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搬离地区腾退旧宅复垦复绿,促进生态环境有效修复。
拉动固定投资和居民消费。5年来,陕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财政直接投资483亿元,拉动建材等相关行业持续增长,带动劳务中介等产业蓬勃发展,推动搬迁社区周围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社区工厂星火燎原,最终带来的是社区、产业、就业、收入、消费等逐渐兴旺……
社会效益润物无声。汪洋同志曾经在搬迁户子女、上海复旦大学王维同学的来信上写了这么一段话:“通过我们的工作,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增强了年轻一代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这是江山永固的基础。王维同学的来信,应当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的动力。”
四化同步:提升发展质量
在全省大格局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犹如神奇的催化剂,催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四化同步”如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般,提速增量同时提质增效。
据统计,陕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全省城镇化率提高了5.5百分点。搬迁群众开始向市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等不同角色转变。安置社区与街区园区景区双向靠拢,不仅为群众就业提供了机会便利,为产业发展解决了用工需求,同时也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水平持续提升。搬迁后腾退宅基地复垦和迁出地承包土地流转等,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态化提供了生产经营基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以电商为代表的信息化把生态型农产品推广到全球各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五级合力:守初心践使命
2020年4月21日,陕西省平利县的一片茶园里。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茶农们迎面走来。在他身后分别是陕西省、市、县三级党委书记和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五级书记”同框,彰显的是一心为民的执政初心,宣示的是摆脱贫困的时代使命。在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途上,省、市、县、镇、村五级党委书记肩负脱贫政治责任、披坚执锐挂帅出战、精准施策攻城拔寨。
5年来,通过举行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全省易地搬迁现场观摩会,把五级书记抓搬迁的顶层设计落地落实落细;5年来,通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三问三解三促”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解困、解忧、解疑,促就业、促服务、促维权,把五级书记抓搬迁的政治责任转化为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行动;5年来,通过实行乡镇党委联系包抓社区党建制度、推行“互联网+党建”模式、开展“社区党支部+产业链+贫困户”提升行动,把五级书记抓搬迁的基层实践凝聚成社区振兴的明媚希望。
续 章
回望5年来全省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人类历史上挑战贫困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迁移,这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又一场彻底性伟大改革。这场志在脱贫的搬迁改革,让千百万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贫苦民众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与以往农村改革自下而上源自基层不同,这一场易地扶贫搬迁自始至终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层决策的耿耿之诚、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并在延安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对家乡和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挂在心上、存在胸间、行在足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以及中国农业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陕西易地扶贫搬迁鼎力支持。这些期望与要求,这些激励与鞭策,让陕西干部群众倍感鼓舞与振奋,纵然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138万人“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的易地搬迁历史任务。
从易地搬迁到后续扶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秦岭黄河呼唤着新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三秦大地激荡着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强劲鼓点,中华儿女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如果说摆脱贫困就是万里长征的话,那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就是长征路上新的起点;开创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持续扶持和长效机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为工作基础,全省发展改革部门担纲牵头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以钉钉子精神共同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