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汇演、合拢宴、露天K歌……6月13日,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的花溪区清溪街道南溪苑社区举行系列活动,庆祝搬迁入住五周年,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现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奋进新未来的喜人面貌。
2019年以来,贵阳市陆续建成投用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3009户12090人。五年来,贵阳市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通过提升搬迁人口整体素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建设治理现代化社区等措施,形成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良好发展格局。
从“迁居”到“安居”
“小区道路四通八达,家里家电家具齐全,更重要的是卫生室就在楼下,看病很方便,有时不需要出门,就可以把医生请到家里来看病。”谈起现在的居住环境,清镇市站街镇枫渔社区搬迁群众谢兴照赞不绝口。
谢兴照原本是流长乡羊坝村的贫困户,一家四口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挤在一间低矮破旧、用布帘隔成三个“房间”的石头房里居住。2019年,谢兴照根据搬迁政策入住新房,社区还为他提供了公益性岗位。
枫渔社区安置了来自8个乡镇的483户1966名搬迁群众。为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融入当地,枫渔社区建设初期就规划配套了平价惠民农贸市场、便民服务大厅、感恩广场、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和图书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完善了相关服务管理机制。此外,社区3公里范围内医院、学校配备齐全,学前儿童和适龄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就业吸纳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贵阳市6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在县城规划区域内,共建设安置住房3063套、24.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还配套了摊位、门面等,方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
“搬迁群众入住时,所有安置区都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有线电视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移民处处长张志坤介绍,五年来,搬迁群众从出山到进城,已经彻底告别了贫困。通过搬迁到城镇集中安置区,利用周边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搬迁群众的视野,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志”“智”,也增强了他们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扶持”到“小康”
排料、剪裁、缝制、包装……在开阳县紫兴街道东湖社区开阳县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缝纫机的嗒嗒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忙着赶订单,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之前在家里带孩子、做农活,现在搬到这里成了工人,我们小区像我一样‘进厂’上班的搬迁户还有很多。”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9年,张丽一家从开阳县花梨镇搬到东湖社区,成了新市民,有了新工作。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手工艺品制作厂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不大、门槛低,非常适合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从该公司办公室公示墙上的工资单可以看到,员工工资平均在4000元左右,最高的每月可以拿到9000元。
作为贵阳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东湖社区共安置1200户5023人。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多家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入驻,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同时,以就业“六个一批”为抓手,有劳动力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个人稳定就业。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保障就业是关键。贵阳市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用工车间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扶持创业发展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结对共建帮扶一批的方式,多措并举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创造条件。目前,全市各安置区引进企业22家、提供岗位1500余个,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5.77%,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同时,积极落实一次创业补贴、创业场地租赁补贴、小额贷款等创业政策扶持,组织开展种养植、美容美发、厨师等创业技能培训,支持搬迁群众87人实现自主创业。
“今年,我们还将实施后续扶持产业项目15个,可提供岗位130余个。”张志坤介绍,五年来,贵阳市持续抓好搬迁群众增收工作,群众收入逐年增加,2023年,搬迁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7169.7元,增长15.9%。
从“客人”到“主人”
包粽子、抢答、看表演……今年,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搬迁群众王文华在社区广场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她说:“带着小朋友一起和邻居包粽子,特别有意义。社区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心更加团结在一起。”
“此次活动让居民感受到社区邻里之间的温暖关爱,切实提高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龙潭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龙潭社区共安置搬迁群众387户1450人。搬迁户有了新住房,也逐步有了新工作,帮助他们适应新身份、融入新生活成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龙潭社区负责人介绍:“入住以来,我们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文明实践小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尽快转变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成为新市民。”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居民感受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贵阳市还在各安置区同步开展感恩教育、普法教育、市民意识培训等活动,凝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正能量。同时,安置区还针对搬迁户的权益保障开展了大量工作。张志坤介绍,贵阳市积极落实户籍政策,让搬迁群众同安置区周边市民享受同等待遇,搬迁群众不动产权证发放率达100%。
稳生活、稳收入、稳人心,搬迁群众实现了从搬得出到稳得住、从搬迁农户到新市民的转变。李厚学从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搬迁到龙潭社区后,成为一名社区警务助理,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自愿参加治安巡逻队,为社区平安贡献力量。他说:“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都应该保护好它。”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地域上的迁徙,还需要跨越文化、情感的阻隔。在龙潭社区乡愁馆“幸福人家”照片墙上,搬迁群众老房子和新居照片的对比十分鲜明,格外引人注目。贵阳市为3009户搬迁群众制作了新旧房屋对比照片,五年来,照片上的一张张笑脸依旧灿烂,成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