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您关心的问题都在这儿
政务:中国民政 2020-11-05 18:47
新闻发布会
11月5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孙广宣,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负责人周韬,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人毛德智介绍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都回答了哪些问题?一起看↓↓↓
问答一
“
红星新闻记者:
易地扶贫搬迁已进入后续扶持为重点的阶段,请问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总体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何支持安置社区功能提升完善?谢谢。
”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孙广宣:
去年以来,随着各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逐步完成,各方面工作重心已经逐步转到后续扶持上来了。为了推动做好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去年6月,发展改革委联合10个部门和单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力度的指导意见》,对如何推进后续扶持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今年2月,发展改革委又联合12个部门和单位出台了《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是从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社区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六个方面,共明确了2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了国家层面的后续扶持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也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加大支持力度,陆续出台了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等专项政策,目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发展改革委下一步将统筹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等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完善,并指导和支持有关方面继续做好社区服务、就业促进、产业培育等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与所在地的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问答二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据介绍,目前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新情况、面临一些新挑战,能不能介绍一下,下一步有哪些措施来回应和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谢谢。
”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
目前在安置社区治理方面,有些问题还需要不断解决。搬新家、住新房,对农民来讲既是一件喜事、好事,也是一件大事。农村有句话,叫做“住新房,三年忙”,农民要住新房、搬新家,还要到一个新地方,进入一个新社区,后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针对这些问题,在9部门的文件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针对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从安置社区的组织建设和制度机制建设方面着手,比如安置社区组织体系方面,现在的搬迁群众有的是要搬到城市的规划区,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组建城市居民委员会。搬在农村的,在乡镇的,就要建立村民委员会。另外,如果搬迁的居民量比较大,片区比较大、比较集中,那不仅仅是设自治组织,还要设相应的街和镇,所以这是一个组织体系的建设问题。
在机制制度方面,我们刚才讲民主协商机制,群众的办事投诉方面的机制,包括矛盾纠纷的调解机制,要对困难群众有可能返贫的收入情况监测预警机制,另外还有包括像新冠肺炎疫情、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这一套组织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工作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
从服务体系来讲,也需要一个过程。从我到过的一些地方来看,基本的服务解决得还是不错的,像广西南宁附近的震东社区,把学校、医院都配套建好了,学校的老师有从广东来支教的,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的居民生活超市、社区服务平台,都建起来了。这些服务体系需要很多,包括公共服务类的,教育医疗是属于公共服务类的,还有社会救助、商业服务类的,包括超市、邮政网点、商业银行网点以及群众互助服务等服务设施也在建立起来。
总体上讲,这些设施建得还比较完善,但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后续会越来越好。当然,还需要解决一个群众相互融合的问题,像刚才我讲了,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使原来的陌生人尽快变成熟人,组成一个熟人社区,这些方面需要各级基层组织做大量工作。
问答三
“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商品房小区都是有物业管理的,那么这些安置小区怎么实行物业管理?谢谢。
”
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负责人周韬: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是满足搬迁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搬迁群众从原来居住区的独门独院,搬到集中安置社区以后,搬新家、住新房,但是原有的生产生活状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需要关注住房的功能质量、面积和配套设施等相关方面,还需要关注一些社区里面的公共设施、公共部位,它们的维护保养,社区的秩序维护、清洁卫生,以及一些社区的公共事务,包括享受社区的公共服务等方面,所以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为加强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应该从四个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规范物业管理模式和内容。要充分考虑安置社区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及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原则,来引导搬迁群众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方式,不搞“一刀切”,对一些具备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条件的安置社区,可以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安置社区,也可以由街道、社区居委会托管、业主自管等方式来实施物业管理。同时,根据安置社区的特点和情况,确定物业管理的内容和服务标准,重点要做好日常保洁、安全秩序维护、车辆停放等工作,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第二,要提升安置社区综合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把物业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明确基层党组织和街道来统筹协调各方,组织搬迁群众广泛参与安置社区的日常事务,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安置社区的管理,要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一些职责,压实责任。对于一些在安置社区可能存在的一些违章搭建、任意弃置垃圾、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占用公共区域和消防通道等一些行为,也要及时进行管理和进行查处,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置社区治理格局。
第三,要加强物业服务市场监管。研究安置社区的物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规范物业服务合同,引导物业服务人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提升物业服务品质。要指导监督物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做好各项服务,切实维护安置社区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四,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要结合安置社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社区治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逐步引导培养群众养成物业服务的消费观念,同时做好安置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鼓励物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安置社区的物业管理,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同时要加强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和家园观念的教育,增强搬迁群众对安置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积极参与安置社区的集体活动,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答四
“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在易地搬迁社区治理过程中,如何平衡新社区与少数民族民众生活习惯之间的矛盾。谢谢。
”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很多地方,尤其在边远的贫困地区,都是多民族共居的状态。所以现在扶贫搬迁必然涉及少数民族安置的问题,这也是十分重要的。9部门的这个文件,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也是高度重视。结合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要做好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风俗、文化等。举一个例子,像我今年去了甘肃的天祝县,是一个藏族自治县,我看了他们的移民搬迁点,从民居外形设计到色彩,包括一些饰品都体现了藏族风情,藏族同胞在这里住得也很高兴。他们还根据发展畜牧业的需要,配建了发展畜牧业的场所,这方面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第二,在基层党组织,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村委会,在委员人选方面,要保证少数民族同志一定的比例,便于他们开展少数民族的工作。从组织体制方面,要按照我们国家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给予保证。
第三,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平台,用这个平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使大家尽快熟悉,这方面也非常有必要。像这些少数民族的搬迁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符号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方面,这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将来都是比较有潜力的。
问答五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就业的。我们知道,易地扶贫搬迁之后如何能让大家住得稳定,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从就业方面,或者说如何能够获得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方面,不知道咱们各部委有什么样的考虑和部署安排?
”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人毛德智: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以后,人民群众对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基本问题。能否稳得住,特别是能否做到能致富,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这些年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通过产业来带动致富。比如在很多地区,引导当地结合实际情况,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畜禽养殖等等。刚才王爱文副部长也讲到,在一些藏族群众安置区发展农牧业等等。同时,我们还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因为单纯靠发展第一产业、发展农业,致富的能力水平相对还是有限的,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使我们的农业进一步增值,提升我们乡村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让搬迁的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真正实现稳得住,实现能致富。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
我再补充一点。我上周刚去了河北阜平县的黑崖沟村,当地有一个扶贫车间,做服装的一个企业,很有责任心,把服装加工的车间开到了扶贫搬迁的村子里面,这样老百姓在那里加工衣服、衣料,小的装饰品,他们就可以实现稳定就业。据我了解,很多搬迁点都附带建设了扶贫车间,这实际上也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这个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孙广宣:
我简单补充一下。因为加大搬迁群众的产业和就业帮扶确实是关系到他们稳得住,特别是稳收入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很重要的问题。发展改革委一直牵头做这项工作,相关部门都在大力开展相关工作。比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组织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的专项行动,以八百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区为重点,依据安置地的实际开展就业技能的培训,并对万人以上的特大型的集中安置区制定了“一区一策”的帮扶方案,派驻就业帮扶的工作队,开展专项的帮扶,推动搬迁群众尽快实现稳定就业。农业农村部刚才已经介绍了,总体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安置区周边集聚,将有条件的安置区纳入产业园区的一些体系,推动搬迁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固的关系,这些措施从目前来看还是非常有效的。
问答六
“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安置小区在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
与一般社区治理相比较,安置社区还面临三个方面比较特殊的挑战。一是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还可能来自不同民族,由于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距较大,乡土观念都很强,社区融入难度大。二是入住安置社区后,搬迁群众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生活习惯等都需要改变,新的秩序也需要尽快建立,否则存在的隐患容易引起邻里纠纷。三是安置社区“两委”成员大多数都是从迁出地村“两委”班子成员产生,不适应多元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更高的社区工作。围绕这些问题,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新型人际互动支持网络。应大力培育发展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社区社会组织,应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开展服务,应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促进搬迁群众互动交流和情感交往。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安置社区,还要推动交流融合的社区环境。
二是依法预防和化解安置社区各种矛盾纠纷。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从源头依法化解矛盾。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共同体意识,要加大推进移风易俗科学普及,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生活方法。
三是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注重把迁出地原村“两委”班子成员、年轻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等推选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保留熟悉情况的工作队伍。要将群众信任、办事公道的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依照法定程序兼任村(居)委会主任,积极推动社区民警进社区“两委”班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不断改善队伍结构。要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组织安置社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等,强化政治引领水平。
问答七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很多安置社区是在农村。请问这些社区在乡村治理方面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
”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人毛德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乡村治理工作意义非常重大。集中安置以后,搬迁群众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安置社区的乡村治理确实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集中安置以后,如何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安置社区的建设,安置社区的村(居)各级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比如如何妥善解决好安置后农户之间的矛盾纠纷,如何做好新老村民的融合,如何培育良好乡风,这都是乡村治理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认真履行统筹推进乡村治理职能,积极指导各地做好安置区的乡村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广西,在扶贫安置区,大力推行积分制,把农民群众日常行为,以及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的表现情况量化为积分,农民群众拿到这些积分,可以到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一些日用商品,比如肥皂、牙膏牙刷,还有农资等都可以。据我们了解,现在广西8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小区中,有70%左右建立了爱心超市。
另外,比如说宁夏的红寺堡区在移民安置点,采取了“五步工作法”,主要是针对新搬迁的这些农民群众参与村里集体事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五个步骤,提出议案、民主议定、公布告知、组织实施、监督落实这五个步骤,来畅通民意诉求的表达渠道,通过这种方式也加强了村党组织对村里各类组织的领导,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水平。
再比如说贵州的安龙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点成立了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同时也成立了相应的居委会等群众性的自治组织。通过这些方式,来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乡村治理有队伍、有阵地、有保障。这些地方的好做法、好创新、好实践为我们下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域的乡村治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下一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乡村治理工作,重点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注意创新方式方法,要更多地关心关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农民群众,大力加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重点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在农村的阵地建到农民群众的心里,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实际效果。要贯彻落实好现有的各方面法律法规,引领搬迁安置农户顺利过渡。
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要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处理好安置区新老居民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矛盾纠纷。同时要丰富安置区农民群众的议事协商形式,真正把村民自治、民主协商发挥好,拓宽村民议事协商范围,搭建多方主体参与的平台,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治理。
三是坚持创新治理手段。推进积分制等解决乡村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推进“互联网+”的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的流程再造、资源整合、组织重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乡村治理水平。
四是要坚持与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巩固脱贫成果。同时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建设,让安置社区有干净整洁的新气象,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实现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还要和谐安全和幸福。
问答八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记者: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一句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人在哪,家就在哪”,我想引用到咱们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当中来,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巩固成果的阶段,在巩固成果的同时,还会具体实施哪些优惠措施,来确确实实吸引住、留住那些易地扶贫搬迁老百姓的心呢?
”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
你讲得很好,“人在哪,家就在哪”。现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按照扶贫政策的“五个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各级党委政府投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政策,从旧房到新房,从农村到城市,包括在新的社区,水、电、路、教、医、暖,这些方面基础设施是国家投入建设的,应该说群众得到了很多实惠。包括后续的扶贫车间、就业帮助的措施,都给了很多。 当然,上半篇文章做完了,搬出来了,后半篇文章能不能做得好,稳得住、能致富,就目前所有的搬迁社区来讲,群众生活是比较好的,服务设施是已经齐全的,就业门路也是有的。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继续关注和支持扶贫搬迁工作,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求,前不久胡春华副总理还专门在宁夏召开了一个现场会,发展改革委是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也在不断地陆续推出系列政策。我相信,前面的政策会落实好,后面还会有更好的政策,不光政策,措施也会跟上,让搬出来的群众住得更好、住得更舒适,逐步能致富。
问答九
“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过程中,社区安置点在基本生活配备方面具有哪些功能?未来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谢谢。
”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
生活服务设施是易地搬迁很重要的一个配套条件,各地党委政府在规划小区、建设小区时,都把它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甚至有些在居民没有搬迁到的时候,有些生活设施就先行建设了。一个是硬设施,一个是软设施。硬设施,刚才我讲了,首先要通路,交通要方便,路、水、电、邮、气、暖,这些基本的公共设施都解决了,这是和搬迁同步解决的。软件方面的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养老服务,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等方面也在同步建设过程中。软环境还有一些商业服务,像信息化服务,包括快递站,银行网点、超市等,部分搬迁社区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它的商业网络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聚居的人越多,商业形态就会越完善,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看到的这些社区,现在基本能够做到搬迁群众生活设施所基本的要求,我相信今后还会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