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重水复、蛰居深山。赣州,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这块全国较大的革命老区、赣南苏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赣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785户73918人,占江西省的55.2%。作为江西省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设区市,赣州已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正在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冲破千山万壑,告别几代穷窝
图为于都县上欧思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概貌
由赣州市区往东,需3个小时车程,才能抵达宁都县黄陂镇。该镇大湖村高地组村民熊家凤,受限于家庭条件,众多姑娘看上了小伙却看不上家境,直到40岁,熊家风才娶上媳妇。穷了大半辈子的他坚信:昔日的苦日子,差不多就要熬出头了。
老家在寻乌县澄江镇边远山区村的王昌财一家,几代人同住在几间破旧瓦房,他和爱人前些年因为身体患病,不仅不能挣钱,还要借钱治病,六七万元的负债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行走在赣州,像熊家凤、王昌财一样因自然条件差而致贫、因病致贫的群众并不是少数。道路修不通、产业引不进、就业带不动,这些村庄和村民,也就成了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贫中之贫”。
赣州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全市重要民生工程、精准扶贫十大项目之一来推动和实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上阵,深入一线调研,挂点帮扶边远山区村、深度贫困村,切实帮助解决问题。每季度定期调度和重点督查,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在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充分保障,不定期调研、暗访、座谈会、走访搬迁户,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建立了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
根据搬迁户家庭人口设计房屋户型,统一标准集中安置。合理分配使用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性资金,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和群众搬迁入住进度。在实施过程中,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采取“农户申请、村委会初审、乡镇审查、张榜公示、县级审批”等程序确定搬迁对象,精准搬迁、应搬尽搬。
寻乌县采取超常规措施推进项目建设,在江西省率先采取EPC模式推进搬迁安置点建设,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周期。如今,寻乌县在县城建设了4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551户2449人,占该县“十三五”搬迁总数的74.5%。王昌财家一年前搬入寻乌县长宁镇强国社区,如今,他妻子和女儿平时在外务工,再加上种植脐橙所得的收入,一年的收入有四五万元。债务还清了,生活变好了,还住进了新房,王昌财一家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赣州市坚持以进县城、进工业园区和进乡镇安置为主,进中心村安置为辅的三级梯度安置。其中,寻乌、石城、于都、南康等15个县(市、区),均在县城、工业园或中心镇拿出优质地块用于建设搬迁安置房,极大地解决了搬迁贫困户就学、就医、就业等难题。
据统计,赣州市共投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2.69亿元,建设进城进园、进乡镇、进中心村集中安置点334个,其中集中安置15080户64741人,分散安置2705户9177人。截至2020年5月,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搬迁入住。
图为南康区家具产业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概貌
图为石城县铜锣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概貌
想尽千方百计,造就幸福家园
“帮我脱贫可以,但要我搬家,蛮难。”
“是啊,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生活再苦,我还能种田种地。搬到外面去,我们真的没办法适应。”
5年前,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古嶂片区,当镇里的干部在村民大会上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引起在场群众热议,大部分村民纷纷摇头,认为搬家是“天方夜谭”。
在于都、石城等地,刚开始有村民对易地扶贫搬迁存有抵触的心理,认为搬到外面生活,很难融入。
“群众对工作不理解,是因为对政策不了解,我们要拿出真心诚意,让群众看得到易地扶贫搬迁的利好,要想尽千方百计,让群众感受到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惠。”在全市脱贫攻坚大会上,赣州市领导语重心长、擂鼓助威。
赣州市加大安置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让搬迁群众从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和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有序推动基层治理,为搬迁群众创造安全、稳定、休闲、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引导搬迁移民群众转变观念、提升幸福感、获得感,确保搬出来的群众“稳得住”。
在社区管理服务方面,赣州市梯度设置“移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移民服务站”“移民服务工作岗”,配齐配全“机构、场所、人员”,建立服务机制,完善社区技能培训、就业介绍、产业服务、心理疏导等功能配套。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53个,负责管理161个集中安置点,纳入所在地村(居)委会管理173个,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905人,16个社区建立了党组织。
图为石城县铜锣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在于都县上欧思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动态掌握社区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技能、文化水平,及时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并与园区用人单位对接,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帮助群众实现“进城入园”。目前,小区已有375人在园区就业,24人自主创业。社区设有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文化书屋、老年人活动室、便民超市等基础设施。社区党支部按照“党建+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从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资源优化、服务群众4个方面全力推进,成立“精准扶贫(就业)服务岗”“钟万祯服务岗”“社区事务服务岗”“社区警务服务岗”等4个服务岗,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20余次。
图为搬迁群众在于都县上欧思源安置区社区服务中心咨询问题
“爬坡要半天,水田挂山间,只见姑娘外嫁,少见姑娘上山”,这是石城县高田镇祠江村下温寮组流传的一句话。当地村民刘礼炕一家于2017年9月搬到了该县的铜锣湾安置小区。“我在小区物业公司当保安,每月工资有1600多元,儿子参加县里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后在工业园务工,月工资3000多元,还找到了女朋友,准备结婚了。”提起现在的生活,刘礼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铜锣湾小区总投资2.5亿元,安置建档立卡搬迁群众546户2512人,设有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委员会和便民办事窗口,开办了孝老食堂、“四点半课堂”、爱心超市、“法治大讲堂”等,实行楼号网格化管理,推行楼长工作制,营造“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增强了搬迁户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图为石城县铜锣湾安置点社区“四点半课堂”上课场景
为孩子们在于都县上欧思源安置点社区图书室借阅图书
赣州市还把文化建设作为抓手,帮助搬迁户融入新环境。针对一些乡村方言、文化存在的差异,将安置点建设成具有文化气息的建筑,使搬迁户能感受到“乡愁”气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棋牌娱乐室、图书室、就业培训中心、篮球场等,满足搬迁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做好社区管理、搬迁群众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引导搬迁群众培养良好习惯,融入新的社区新文化新生活,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南县南迳镇罗田村南迳坑上围村小组,有位年近50岁的农村妇女,5年前,她强忍着丈夫去世的悲伤,带着两个年幼的小孩和年迈的婆婆,居住在深山里的危旧土坯房中,那时的李春梅,近乎绝望。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帮扶干部一次次上门鼓励,让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暗下决心:宁可苦战,也不愿苦熬。2018年1月,李春梅一家在搬入南迳镇安置点新房时,特地请人写了一副对联,门楣上方的横批上写道:共产党万岁。
在赣州,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念党恩。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和投身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成为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强大正能量。
不辞千辛万苦,拓展致富道路
从赣州黄金机场出发,近2个小时的车程,抵达赣县区三溪乡,又在蜿蜒的山道上盘旋近1个小时,才到土龙村。该村是江西省“十三五”重点贫困村,也是深度贫困村。受自然条件制约,直到5年前,村里还不通水泥路,不通高压电,大部分村民“逃”出大山,在外务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就靠着数亩低产冷水田勉强度日。
村民王荣耀就是留在村里的人。一家四口人,两个小孩外出上学,妻子因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的重担压在王荣耀一个人肩上,贫困户的“帽子”戴了一年又一年,他做梦都盼着能脱贫致富。
在赣县区三溪乡的福龙家园,王荣耀成了这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第一批搬迁入住的对象。从买一袋肥料都要费尽周折,到家门口就是便民超市、爱心超市,从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到住上设施齐全的小区,王荣耀心里乐开了花。
王荣耀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找到了致富的“金饭碗”。他在安置小区附近流转了5亩地种植甜叶菊,每年有2万多元收入。他还在绿林湾羊基地养羊,每月再获4200元的收益。据了解,三溪乡围绕安置点周边进行周密的规划,通过引进制衣车间,发展山羊养殖、蔬菜和甜叶菊种植等产业,让搬出来的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赣州市坚持搬迁与脱贫并举,市发改委和市扶贫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迁出点调研,倾听搬迁群众诉求,出台了《关于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二十五条措施》,指导县(市、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逐户逐人落实健康、教育、医疗、保障等精准扶贫政策,分类推进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创业支持等后续扶持措施,确保搬迁安置一户、帮扶落实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对进城进园搬迁对象,依托县城服务业及工业园岗位优势,结合就业创业扶贫措施,引导有劳动力的搬迁贫困家庭就近就业。结合市场需求和搬迁户意愿,统筹相关部门及用工企业就业培训资源,开展水电工、汽修、厨师等技术型技能和家政护工等服务型培训,开展“送岗进点”“送岗入户”活动。
——对乡镇安置点搬迁对象,推行“微田园”模式,为有需求的搬迁贫困户提供基本耕种需求。采取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对接方式,定向开展种、养、加、商等产业创业培训,设立就业扶贫车间,为搬迁贫困户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对中心村安置点搬迁对象,发展蔬菜、脐橙、油茶、白莲、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推动电商、旅游、生态、消费扶贫与易地搬迁有机衔接,开发护林员、保洁员、图书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向搬迁贫困户倾斜。
图为南康区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一角
南康区依托当地千亿家具产业集群优势,在搬迁贫困户最能实现充分就业、最为完善配套设施、最具产业集群优势的家具产业园,建设了3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926户3951人,占南康区搬迁总任务数的75%。南康区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负责为有意愿的搬迁户对接家具产业园就业工作。搬迁群众张祖春通过服务中心介绍,在附近建筑工地做建筑装模工,月收入达4500元,儿子张勇在南康路福九洲国际大酒店做迎宾服务员,月收入3000元,实现了搬迁脱贫。
龙南县在全省率先创办以扶持贫困群众上岗就业脱贫为目的的公益性企业—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吸纳贫困人员、残疾人员等各类人员126人,带动建设乡村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福利分厂,帮助13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2017年6月,该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
图为贫困群众在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车间就业
截至目前,赣州市通过转移劳务输出,实现搬迁劳动力就业31904人;在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166个、吸纳728人搬迁对象务工;150个安置点周边建设有农业产业基地,共吸纳搬迁贫困群众就业602人;通过光伏、入股等实现资产收益性分红受益对象469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余种,共安置2698名搬迁对象;67个“微田园”为2040户搬迁户提供蔬菜耕种需求,实现了蔬菜的自用自给。
今年上半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赣州市对因疫情未能按时返岗和就业的搬迁群众,积极开展“送岗”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14329名受疫情影响未就业的搬迁群众全部实现就业。
挪穷窝、拔穷根、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赣南革命老区的搬迁群众开启了幸福新生活,阔步迈上全面同步小康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