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DB61/T1531—2022)正式发布。安康“实施四大行动,构建五大体系,以乐业安居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法通过公示,有望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1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7个百分点……
一个个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乐业才能安居”科学论断,锚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目标的真实写照。
解决就业确保搬迁“稳得住”
家住岚皋县民主镇明珠社区的搬迁户苏碧荣,全家4口人靠种地、养猪、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艰难。2017年搬迁后,她到家门口的富岚工艺毛绒玩具厂上班,每月能有3000多元工资,加上丈夫务工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该县打造“睦邻之家”促进搬迁户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把产业就业作为搬迁后续扶持的关键,大力培育以新社区工厂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行“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制定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从资金扶持、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新社区工厂品牌化、组团化、配套化发展。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023家,其中搬迁安置区580家、吸纳就业2万人、带动脱贫人口5455人。2月4日,北京冬奥会英国代表团队服就来自于搬迁社区工厂的“安康制造”。
同时,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大力支持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全市累计在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建成农业产业园区896个,吸纳就业2.9万人,实现了100户以上有条件的搬迁安置区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
优化服务推动群众“快融入”
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安置了全县10个镇易地搬迁群众692户2688人。为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该社区配套建设便民综合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年人日间照料、儿童托管辅导、文体活动、民事矛盾调解、红白喜事服务等管理服务机构,解决好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同时,组织群众成立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文体组织,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在凝聚人心的同时增添生活乐趣。
为帮助搬迁群众改掉旧习惯融入新生活,我市从搬迁群众“最需”处入手,在“最急”上发力,构建起了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投资5.93亿元实施教育项目69个,新增学位1.3万个;投资6871万元新建改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安置点医疗设施覆盖率100%;投资7.13亿元建成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项目178个,极大提升了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同时,坚持一手抓基层治理创新,一手抓民风转变提升,持续深入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引导和促进搬迁群众向社区产业工人转变。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新建综治机构339个,落实总网格长108名、全科网格员1417名,建成标准化调解室67个,设立警务室165个。“双管齐下”的有力举措促进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打造样板确保百姓“能致富”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安考察重要指示,紧抓实施六大乐业工程,强化六项安居措施,建立健全组织、资金、制度等保障体系,推动后续扶持工作再上新台阶”。4月12日,我市举行“牢记嘱托,担当作为,幸福安康谱新篇”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市重点项目储备统建中心主任方磊介绍全市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从发布会了解到,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后续扶持发展,全市1364个搬迁安置区单设党组织64个、融合挂靠党组织209个,91个800人以上搬迁安置区选派第一书记89人、专职工作队员176人,实现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步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群团组织,全面加强搬迁社区管理服务“星级”创建工作,推动后续扶持工作提档晋级、质效双升,全市创建“五星”标准管理服务社区66个。
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市狠抓22个市级后续扶持示范点建设,形成了岚皋“睦邻之家”、汉阴“138”、旬阳“四小工程”、白河“六大融入提升行动”等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和批示,得到中省媒体高度关注。2020年以来,全市经验做法先后被省发改委政策指引刊发,在全国易地搬迁工作现场会作经验交流,连续两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安康召开。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是基础,“稳住”是根本,“融入”是关键,“致富”才是终极目标。2021年,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419.49元,同比增长12.97%,增速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2.57个百分点,搬迁群众在“挪穷窝”时“斩穷根”,基本实现了致富有产业、就业有岗位、生存有门道、发展有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