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搬迁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西秀区杨武乡民族新村社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观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5 16:46

  2018年年初,西秀区杨武乡11个行政村1347人移民,按照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举家搬出大山,入住距离杨武乡政府仅1.4公里的民族新村社区。

  作为一个从无到有的新村,近年来,民族新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更加深入,新村民生活更加现代文明,配套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实现突破。


图片


雅致的房子 干净的道路


  进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民族新村社区始终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目标,狠抓防返贫监测帮扶、就业增收和社区治理等后续扶持工作,千方百计提升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民族新村社区,漫步在整洁的道路上,一排排灰白相间的独院坐落有序,宽敞的柏油马路延伸到家门口,村民们坐在亭子里散步聊天。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广场上、凉亭边,处处可见易地搬迁群众脸上幸福的笑容。在这里,基础设施完备,村容整洁、生活温馨的画面铺展开来。




就业变乐业  群众口袋“有钱花”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住得好、能致富,杨武乡围绕“五个体系”建设,把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摆在工作首位,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金秋时节,走进民族新村社区,处处生机勃勃,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图片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哒哒、哒哒哒……走进顺熙鞋业有限公司加工厂车间,记者看到在工人们娴熟的操作中,一排排机器开足马力连轴运转,定型、成型、包装……一双双鞋面快速生成,陆续运往成品鞋生产车间进行组装。

  该公司是一家集鞋面制作、成品鞋生产及销售等于一体的制鞋企业,于2018年从东莞市通过招商引资进驻安顺。

  该公司负责人杨落良介绍:“我们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往国外,杨武乡和东屯乡都建设有工厂,其中,民族新村的这个厂有1500平方米,主要在这里把鞋面生产好,做成半成品,再送到东屯乡组装成品,共解决2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40余人。”

  在不远处的安顺市富美达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搬迁群众变身成为上班族,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着生产塑料制品。

  正在注塑机旁分拣洗衣机过滤网的刘宝珍在该公司工作2个月了,她说,如今的她算是实现了安居乐业。

  刘宝珍告诉记者:“我家住民族新村,走路几分钟就能到工厂上班。厂里的机器都是全自动化的,我们主要负责分拣、组装好产品,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回家做饭,收拾完家务再来上班,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如今我家一家人都在公司上班。”

  该公司经理吴小海介绍:“公司于今年通过招商引资而来,主要从事塑料制品制造、日用杂品制造、家居用品制造等。公司吸纳了周边村寨100多个劳动力就近务工,有些产品还可以让他们拿回家里制作,方式比较灵活。现在每月发放工资10多万元。”


图片


搬迁群众在产业园区上班


  园区产业兴旺,群众就业增收生活有盼头。近年来,杨武乡在民族新村社区建设了产业园区,先后引进顺熙鞋业有限公司、安顺市富美达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丰富全乡企业业态,提供多样化就业岗位,让刘宝珍、王小琴、艾琼花等一个个辖区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

  该村村支书李祥介绍:“目前,民族新村安置点有劳动力家庭315户718人,已就业315户696人,其中,省外务工432人、县外省内务工46人、县内务工218人、公益性岗位就业75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无‘零就业’家庭。”




夯实民生保障  筑牢防返贫底线



  走进搬迁户李祖全家,记者看到其房屋宽敞明亮,墙上挂着新老房屋的对比照片,沙发、冰箱、电视机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图片


搬迁群众新老房屋对比图


  李祖全一边和记者说起自己的故事,一边由衷感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好,自己才有了现在的好生活。

  “我今年55岁了,2018年搬迁到民族新村,因为有风湿干不了活,幸好政府兜底,这几年不仅从以前不足20平方米的破旧老房搬到现在这个宽敞的平房住,老伴还能在村里的工厂打零工挣点钱,家里的生活不愁了。”


图片


民族新村社区幼儿园


  在搬迁户陶明文家,他也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村里就有幼儿园,村医经常上门为我们看病,村里有健身区域、广场、超市,无论是生活还是娃娃读书都很方便。现在我的孙子在读高中,一直都有政府的帮扶,所以我一直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才能回报大家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持。”


图片


宽阔的广场


  “李祖全和陶明文都是我们的监测户,我们建立了台账,制定‘一户一策’,直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得到真正落实,才一一销号。”李祥说。

  据了解,近年来,民族新村社区集中组织全社区334户全覆盖自查,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原150户低保家庭、近一年来申请未纳入保障家庭、防贫返贫监测对象等开展核查,确保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坚决防止“错保”和“漏保”,严格按照社会救助文件规定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确保“基层党建+社会救助”惠及急难群众并取得实效,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文化服务润人心  幸福乡村入画来



  昔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今享安居乐业新生活。

  搬迁安置,是从“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新环境。除了生产生活方式的骤变,带来的还有社会关系的重组和思想观念的重建。


图片


民族新村社区一角


  “在我看来,安置点既不是传统概念上的村落,也不能和城市小区完全等同,但却同时具备农村村落和城市小区的部分属性。”李祥说,除了每年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外,社区还根据实际,积极组织开展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帮助搬迁群众更快更好适应“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融入当地“朋友圈”“生活圈”。

  农村环境整治不仅是一场农村发展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的变革,更是一场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陈规陋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摒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养成。


图片


红色文化宣传栏


  近年来,民族新村社区积极推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海报、手绘文化墙等,打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景观。组织搬迁群众开展“美丽农家”“文明示范户”“清洁文明户”等评比活动,示范带动宜居乡村创建工作。

  如今,在民族新村社区,呈现出的是一派产业兴旺、村容整洁、活力满满的喜人景象。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婷婷 詹艳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