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咕咕 金融八卦女频道 收录于话题#职场4#令人心动的offer1#教育2
来自二本院校的丁辉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实习生人选,甚至王律师都直接说出“可能在hr那里就会被刷掉了”。
文 | 金融八卦女作者:咕咕
有人说,和第一季温柔耐心的导师以及善良上进的同事相比,第二季《令人心动的offer》多了一些现实的残酷。
因为实习生们中间多了一位“闯入者”——一个没有镶金边的履历、平平无奇的二本学生。
这一季的实习律所君合,是国内律师事务所中“两万元俱乐部”成员之一,如果你被应聘了,起薪就是两万元。
先说教育经历吧,光几位带教律师的履历就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律硕士瞿泽林:
有人从小就在国际学校读书:
他的本科是常熟理工学院,妥妥的二本院校,而且还不是法律专业。
毕业以后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但是由于女朋友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于是辞职去跨专业考了研。
甚至王律师都直接说出“可能在hr那里就会被刷掉了”。
第一期任务,是给一个要打离婚官司的女性客户回复法律咨询邮件,丁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邮件,并且得到了王律师的肯定。
但是依然是垫底的成绩,主要原因是他把律所名字的“君合”打成了“君和”。
真的,建议大家去看看节目,当时的bgm也很燃,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律师们给的理由是——因为丁辉已经有一年的律师经验了,新人瞿泽林可能潜力会更大一些。
有一个弹幕飘过:偏见,真偏见。
“我觉得如果我从正常的社招途径来投这个简历的话,我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坐到这里来跟四位律师讨论这个事情。对我而言,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我都不能放弃。”
他真的非常拼命地想要抓住每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梁律师说:“总是背水一战的人生是很辛苦的,把别人也会搞得很辛苦。”
但恰恰就是这样的背水一战,才给了丁辉转动命运齿轮的机会。
在他最近的几条微博下面,全都是网友们给他的祝福,和替他的不甘。
“就这场辩论而言,在我心中你是mvp。”
其实看了他简历的人都应该知道,只花了两个月背水一战,最终跨专业考上了代表中国法律领域翘楚的五院四系,这并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成绩。
他说辞职备考的时候,他每天从早上9点到凌晨3点都在学习,两个月的时间得了颈椎病和腰肌劳损,但是付出总算得到了回报。
你拖到明天的事情总有人今天就完成了,所以你想去的学校也只能别人去了,你想过的人生也只能别人过了,你甘心吗?
有网友说,丁辉的经历其实是一部分法律人的缩影。
不是每个法律人都有那么优越和体面的起点(经济基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处社会氛围的差异),只能姿态不太美丽的努力着,但没有人知道选择向上走需要付出的决心和努力。
斯坦福名校的毕业生们当然好。他们有优雅的谈吐、有大局观、有仰望星空的高度,他们大方、得体,他们处处都透露着精英的气息和对世界的包容。
一直以来的优秀让他们几乎没有失败的经验,斯坦福的王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他把斯坦福的水杯带在身边,把斯坦福的胸牌挂在脖子上,处处彰显着他的背景。
从他的谈吐间,你也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自信和洒脱:
“我说的话都充满着对人性的关怀,我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我的目的就是解答客户的问题。”
他们也有软肋,就是怕输。
在辩论失败后,王骁立刻面露难色,刚刚还在说打赢之后一起去聚餐,此刻就是一副无法接受的表情。
1、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高;
2、自己的数学不好,律师专业不考数学;
3、为了向女朋友证明自己的能力。
面对着巨大的学历焦虑,想要读研深造的二本学生,不得不在最大限度内为自己选择相对“好考”的专业——或者是“含金量”略低的专业型硕士,或者是不用考数学的其他专业。
这些专业在毕业后未必能有很好的去路,因为很多面试单位都很在意面试者的本科、硕士、博士是否攻读同一个专业、同一所学校、同一个level的学校。
甚至像律师这样的职业,大律所还会在意你是否有对法律专业的抱负和初心、是否有改变世界的远大理想、是否有足够的人文关怀。
但是对于那些迫切想要得到学历上提升的二本学生来说,这些都太过于奢侈了。
比如法律专业,丁辉这样的“非法本”学生,也就是非法律本科的学生,本来就处于学历鄙视链的最底端。
即便通过了跨专业考研的同等学力加试,丁辉这样的考生依然会被认为是“履历不纯”的法律生。
非法律专业也是同样,就算考上了硕士,很多面试单位依然很在乎本科专业和院校的排名。
因为用人单位也知道,高考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这也就意味着本科代表了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智识、以及最本真的职业规划。
/ 4 /
最近的综艺很流行素人生活观察,本以为素人应该够“素”了吧,结果到了摊牌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个个都不是凡人。
还有另一档素人恋爱节目,名叫《心动的信号》,也是扑面而来的精英气息。
男嘉宾陈延迪,川大华西口腔医学的博士生在读。
而正是那个庞大的二本、三本学生,却变成了那个房间里的大象,被人们选择性的忽略了。
“作为二本学生,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年限,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
二本学生就是夹缝中生存的那些人。
他们没有一本学生就业的绝对优势,也没有三本学生相对可靠的家庭背景,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小镇年轻人,既够不着天花板,也不甘心就这样泯然众人。
我们之前写过BBC电视台的系列。
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从7岁开始拍摄,每隔7年记录一次他们的生活,从1964年开始,从7岁拍到63岁,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导演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阶层是否能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你的出身能决定未来吗?
其中,只有一位农场主的儿子Nick,考上了牛津物理系,在35岁成了一名副教授,彻底改变了命运。
也只有他,和其他几位上流社会的孩子成为了好友。
有很多丁辉一样的年轻人,正在靠自己蓬勃的生命力,试图用背水一战叩开命运的大门。
而他们,急需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
向上滑动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