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测度与提升路径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4 21:44

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测度与提升路径

,

,

, ,

,

通讯作者: 廖和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简介: 朱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1.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2. 西南大学 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收稿日期:  2022-03-01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F2020-01)

关键词: 

 /

 /

 /

摘要: 易地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问题,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重庆市黔江区李家溪安置点为例,采取社会调查、探索性因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回归方程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政治、生活、文化、心理五个维度对易地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情况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李家溪易地搬迁农户总体社会融入处于基本融入阶段,搬迁农户经济融入处于深度融入阶段,政治融入和生活融入滞后,年龄、民族、家有学生等因素对心理和文化融入影响明显,基于此提出提升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发展型、赋能型和借力型提升路径,促进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治理有效目标.

English Abstract

Measurement and Promotion Path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ocated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

, ,

,

Corresponding author: LIAO Heping ; 

1.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2. 西南大学 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Received Date: 2022-03-01

Keywords: 

 /

 /

 /

Abstract: The issue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ocated farm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Lijiaxi resettlement site in Qianjiang District, Chongqing, this study adopted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such as social survey, exploratory factor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evaluated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ocated farmers from five dimensions of economy, life, culture, politics, and psych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ocated farmers in the Lijiaxi community were in the basic integration stage. In detail, the farmers were in the stage of deep integration in term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while their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life integration were lagging behind. Factors such as age, ethnicity, and enrolled children in one family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such a group.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based, empowerment-based and leverage-based promotion paths to enhanc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ocated farm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go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全文HTML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2020年10月,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安置点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安置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开展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稳得住”和社区治理有效目标的关键[-]. 搬迁农户面临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特别是集中安置社区,搬迁农户在融入新社区时存在经济、政治、生活、文化、心理等不同程度困境,融入滞后不仅会导致农户回迁进而产生返贫风险,更会为乡村振兴阶段的社区治理埋下“隐患”[]. 本文从社会融入的五维度模型出发,对易地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情况进行深入探究,评价其社会融入状况,分析其融入的现实困境,寻求促进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可行性路径.

1.   研究述评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易地搬迁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不仅是完成“搬得出”即居住地的移动,更重要的是关注搬迁农户原有的生产体系、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的结构[-]. 搬迁农户要对教育形式、消费观念、职业结构等进行主动适应和调整[],外部扶持要从施策方略、经济策略、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最终实现“文化自觉”[],才能促进后续扶持需求、主体和要素层面的转型,进而使搬迁人口融入更开放的经济社会系统中[-]. 移民群体观念变化的滞后往往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障碍[],注意力、认知能力和意志力等有限的心理资源损耗会诱发个体的非理性决策和行为[-],加之易地搬迁群体若产生脱离主流社会文化的习惯、风俗、生活风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等非物质形式表现[-],不仅形塑着搬迁群体基本人格和特征,还会造成贫困的弱势累积和世代传递[-],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脱贫地区的持续发展模式应考虑风险干预前置[],风险防控是稳定脱贫的支撑[],搬迁成效巩固和提升更有赖于瞄准相对弱势群体、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加大针对性政策扶持,实现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动态机制,有效提升脱贫稳定性.

社会融入是动态发展过程,针对社会融入已有不同的衡量体系[],戈登等提出了文化融入、结构融入、婚姻融入、认同性融入、态度接受、行为接受和公共事务融入7个方面指标来衡量社会融入程度[],之后一些学者分别从政治融入[]、居住融入[]、社会经济融入[]等维度扩展研究,继而提出了结构性、社会文化和政治合法性融入“三维度”体系[],以及经济、生活/社会、政治、文化“四维度”体系[-]. 本文基于前期调研基础在易地搬迁社会融入衡量维度上增加心理融入(认同感、归属感)维度.

对于社会融入的研究,学者针对不同数据特征,采取了不同方法,如最优尺度回归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但这些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对于易地搬迁社会融入定量研究成果较少. 已有关于易地搬迁社会融入相关研究主要使用定性方法,如田野调查[-]、理论分析[, ]. 也有学者选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相关定量研究,从融入程度和融入效度反映[],突破“五维度”中的就业、语言、生活、文化、心理、身份等方面融入.

总体上看,现有易地搬迁研究成果集中关注脱贫阶段的可持续生计、搬迁影响因素与帮扶效果研究. 2020年已全部完成搬迁任务,后续扶持亟需推进,缺少后续扶持发展和全面社会融入研究,尤其对易地搬迁群体的迁后心理认同、社交网络、文化融入等精神层面问题和需求的研究不足. 因此,本文尝试将社会融入理论引入易地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状况分析,继续贯彻精准扶贫的分类帮扶理念,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路径建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提升路径分析

本文以李家溪易地搬迁农户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社会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易地搬迁社区政治融入和生活融入滞后,经济融入处于深度融入阶段. (2) 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对不同维度的融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年龄越大心理融入越低,少数民族移民相较汉族移民在文化融入上更高,家中有学生的经济融入相对较低. 社会融入提升路径主要可以围绕发展型、赋能型、借力型开展实施.

1) 发展型提升,加强移民权益保护,促进搬迁农户发展权价值提升.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工作,强化移民权利表达与诉求意识. 调研结果显示多数移民不了解相关政策和基本权利、义务,基层干部应搭建农户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成立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服务中心,引导其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项活动,充分尊重搬迁农户意愿,带动搬迁农户参与社区自治工作,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民主自治主动性. 二是要解决户口与居住分离问题,协调好土地、教育、社保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理清“三块地”权利,引导农户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增收. 三是厘清移民管理权,迁出地居委会应作为户籍未迁出情境下的辅助责任主体,迁入地社区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推进搬迁农户政治融入.

2) 赋能型提升,建设移民社会网络,即通过提升内生动力主动发展. 一是对于心理融入,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的移民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于此移民应该主动适应环境变迁,增强自我心理抗挫能力. 同时,迁入地也应为移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疏导解决不良心理问题[]. 二是对于经济融入,因移民难以保证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难以短时间内融入安置区. 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易地搬迁工作,结合本地资源优先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安置地的产业聚集,带动搬迁农户就业增收,减轻经济压力负担[]. 三是对于文化融入,广泛开展日常娱乐活动、民族节日文艺汇演、理论政策进社区等活动,引导移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 四是对于生活融入,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要加快移民生活方式转变,引导移民参与社区管理与群体交流,实现内在与外在互融.

3) 借力型提升,依靠多主体帮扶,即依托政府和市场主体借力发展. 一是政府保持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医疗、教育、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持续推进,巩固搬迁农户“三保障”成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稳得住”成果. 对融入滞后的群体,通过精准帮扶,加强产业就业技能培训、推进联农带农,扩大搬迁农户增收来源. 二是强化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理念,在驻村力量帮扶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连接多部门、层级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工作,优化完善后续扶持工作机制. 明晰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案实施. 发挥基层志愿者互助作用,优化社区治理机制,为移民生活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三是市场、社会组织等引导资本进社区,吸引广大投资商进行产业园建设、帮扶车间建设,引导搬迁农户就近就地务工、就近参与发展产业,提升经济实力,推动产业致富. 同时,在政府、市场和基层党组织等多主体合作帮扶下,营造搬迁农户社会网络关系,助推农户深度融入,促进实现搬迁社区治理有效目标.

参考文献 (36)

PDF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