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沭阳:兴产业 促创业 稳就业 “归雁还巢”助力高质量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4 12:45

盛夏时节,沭阳大地草木葱茏,万物丰茂,一派生机。

清晨,桑墟镇条河村村民任玉吃过早饭,便骑着电动自行车到村口榆叶梅基地上班。前年,她从苏州返乡,在“家门口”找了份工作,收入可观。

位于苏北地区的沭阳,是典型的人口大县,户籍人口196万人,排名全省第一。过去,沭阳倡导劳务输出增收致富,高峰时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达45万人。

近年来,沭阳转变思路,将返乡创业就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聚焦花木电商、图书交易、快递物流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归雁工程”,推动产业创业就业联动,成功吸引28.2万人返乡。

借助这一重要增长极,如今的沭阳站稳“苏北经济第一县”,2023年全县GDP达1411.67亿元,居“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第62位。

培育特色产业

打造创业就业“新引擎”

沭水之阳,中国花木之乡。

沭阳栽植花木历史悠久,可远溯至唐代,但作为产业发展壮大,始于20世纪末。

彼时,在政府“有形之手”推动下,沭阳提出“花木兴县”战略,举全县之力发展“花木经济”。

“起步阶段,干部带头,群众跟进,直至在全县铺开。”当地退休干部沈士举回忆道。

进入互联网时代,沭阳花木销售告别“喇叭喊”,实现了“网店卖”“直播带”。

“触网”,不仅降低了沭阳花木产业创业门槛,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90后”李敏是典型代表之一,她身残志坚,大学毕业后,返乡做起花木电商,2017年被选拔为新河镇双荡村党总支副书记。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回村创业,形成“家家有项目、户户有网店、人人有钱赚”的创业氛围。

乘着互联网经济“东风”,沭阳积极推动花木产业转型,精心培育以“沭派盆景”为主的精品花木体系,引导花木电商直播由过去单独直播销售创新为矩阵直播拍卖。

“5000元第3次,成交!”在扎下镇艺森园盆景造型基地,拍卖师一“槌”定音,一盆刚上架的五叶松盆景被高价卖出。盆景师老张在杭州当了15年数控机床工程师,2021年返乡从事盆景销售。“没想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老张说。

在沭阳,年收入“一万两万不算数,八万十万才起步,过了百万才算富”,这一俗语在沭阳花木产区广为流传,成为群众致富的生动写照。

沭阳花木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机会。数据显示,沭阳县花木种植面积达60万亩,去年花木销售额突破300亿元,直播销售额占全国三分之一,花木产业带动35万人创业就业。

就在发力花木产业的同时,沭阳还依托电商产业积极打造区域服务业发展高地。

一方面,沭阳大力发展快递物流、图书交易等产业,构建“县有园区、镇有集中区、村有网点”的三级物流体系,每年可承载快递物流2亿单以上。

不闻人语响,只闻“哒哒”声。在中国沭阳国际图书城里,一台台打印机不间断地“吐”出快递单。

“我是2007年返乡从事图书销售的,高峰期每天发货几万单,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沭阳县书刊发行协会会长张荣华介绍,目前该县从事出版物经营的企业有8000余户,经销全国80%出版社的图书,是全国重要的图书集散地。

另一方面,沭阳聚力打造以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服务、健康医疗特色产业为战略支撑的产业体系,培育出传智播客、凤凰学易、百宝科技等优质企业近40家。仅南部城区的苏奥电子商务产业园,就有500余家电商企业和卖家入驻,带动就业4000余人。

为给返乡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沭阳围绕绿色家居、纺织服装、机电装备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规上工业企业98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5个,提供岗位超30万个。

今年上半年,沭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2元,同比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5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3元,同比增长7.2%。

放大要素带动

营造创业就业“强磁场”

栽下树筑好巢,关键要引“雁”归。

在沭阳,一度长期设有劳务输出办公室,现在已被返乡兴业办公室替代。名称改变,折射出沭阳人才回流趋势明显。

近年来,沭阳大力实施“归雁工程”,以重大节庆为媒开展宣传引导活动,指导各乡镇完善在外人员档案归集,在外地设立返乡创业就业站,线上线下发布就业岗位信息、创业扶持政策,呼吁更多人返乡创业就业。

在高墟镇,该镇宣传委员李舫向记者展示了一摞小册子,上面记录着各村在外人员的情况,包括年龄、现工作(就读)地、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由专职人员定期跟进、动态更新。“这是我们按图索骥的‘数据库’,全县各乡镇都有这么一摞。”李舫说。

广撒“英雄帖”,必有“雁”归来。

去年,杨自和从济南一所高校毕业后,入职沭阳一家干花加工企业。年底,他领到1800元一次性就业补贴。

为吸引更多外出的人返乡,沭阳出台《沭阳县鼓励返乡创业就业若干措施》,对初次就业补贴、企业吸纳就业奖励、返乡创业购房补贴等,都进行了规定。仅2023年,该县就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约7000万元,帮助1.34万人返乡就业创业,扶持490名大学生成功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外出的人想回来,让回来的人有事做”,沭阳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沭阳持续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等各类服务,让创业者“拎包入住”。目前,全县共建成国家级孵化基地1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4家、县级返乡创业园30个,孵化各类创业主体3000家。

“家乡政策好、环境好,我们企业发展得也越来越好!”今年39岁的葛志伟,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多年,2017年返乡创业。如今,他创办的江苏通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3亿元,用工近300人。

对普通创业者而言,资金是挡在面前的第一道门槛。为此,沭阳创新信用贷款模式,推进“苏岗贷”,不断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支持力度。近三年来,沭阳累计发放创业就业扶持资金2亿元、创业担保贷款8.4亿元,扶持1.3万人自主创业,带动3.8万人就业。

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则让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更有底气。沭阳通过企业下单、培训机构出单、劳动者点单、政府买单的“四单”模式,依托淘宝大学、农广校、职业教育、人社部门职业技能培训等载体,“量身定制”覆盖不同主体和各个阶段的技能培训。近年来,该县培养了8200名产业带头人、3.3万名农业经纪人、2.9万名乡土人才。

沭阳还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技能银行”,设立个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制定技能学分认证、转换标准,对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的学分、证书、工作经验等进行认定,推动拥有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

据沭阳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铭敏介绍,去年9月,《盆景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在第十届沭阳花木节上发布,该项标准由沭阳县承接制定,是全国第一次由县级单位承办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研究制定,让5.3万名农民工持证上岗。

优化服务保障

夯实创业就业“压舱石”

“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更要发展好。

“回家创业是好的,家乡很多政策管用又优惠。”贤官镇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他由于信用良好,成功申请到15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办厂的资金难题。

在桑墟镇,“归雁”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该镇元兴村大学生仲亚兰创建的天酬木业、该镇刘寨村青年王天伦创办的天龙木业、该镇杨兴村青年王家强创办的采莓儿生态农业采摘园等20多家创业实体正在异军突起,成为强镇富民新的增长极。

这群外出闯荡或换了脑子或闯了路子或挣了票子的“归雁”,之所以留得住,根源在于家乡不断优化提升政务环境、就业环境、生活环境,免除了他们各项后顾之忧。

在顶层设计方面,沭阳将返乡创业融入全县发展大局,调整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就业创业重大决策问题,及时制定政策措施。

沭阳在县级层面建立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家门口”创业就业服务站,在各村(居)设立创业就业联络站,并组建返乡创业联盟和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为返乡人员打造15分钟创业就业服务圈。

针对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低收入家庭、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沭阳鼓励他们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放宽新注册个体工商户营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仅2023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3.44万户。

而对于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沭阳县专门开辟维权绿色通道,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服务,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参与各类评先评优,增强新就业群体职业荣誉感;通过建设“车手微家”服务站点,提供“医食驻行”等贴心服务,提升新就业群体工作“幸福感”。

“为了让返乡人员对城乡生活不再有明显落差,在不断优化创业就业环境之外,我们还大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衡化,拉近城乡生活差距。”沭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漫步钱集镇效佐小区,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道路干净整洁,周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不少居民说:“小区不仅有卫生室,还建了体育广场,出了小区就有公交站台,坐公交车到县城才一元钱,很方便、很实惠!”

傍晚时分,在桑墟镇一处空阔的广场上,男女老幼一群人正在唱唱跳跳,好不热闹。桑墟镇工业办负责人樊冬生说:“我们十里老街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饭店营业到凌晨,超市24小时不打烊。”

产业兴,创业就业才能旺,城乡发展才更协调。

沭阳县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政府立足资源禀赋超前谋划,优先发展投入少、见效快、门槛低、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配套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大激发了在外求学、务工和经商人员报效桑梓、创业家乡的热情,由此带来“归雁还巢”的可喜局面。

记者丨沭阳县融媒体中心 (田庆伍 黄启源 宋清 王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