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事业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区人力资源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助力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根据《深圳市龙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省、市有关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全面开启龙华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龙华区人力资源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新的重大成绩、发展质量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人力资源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上级人社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主动把人力资源事业放在全市、全区的大局当中来思考和谋划,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推动龙华人力资源事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促进就业、加强创业带动就业等系列主体文件和配套政策,政策受惠面不断扩大。自2019年3月建局至2020年底,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4064.7万元,覆盖24587人次。积极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异地务工人员均等化享有公共就业服务不断推进,就业困难人员托底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加大创业帮扶力度,认定5个深圳市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应对新冠感染疫情,率先开展区级湖北方向返岗复工“点对点”专车专列接返服务,全力保障员工返岗和企业复产。重点打造龙华公益招聘网,截至2020年,平台浏览量超74.1万人次,访客量超34.3万人,初步达成求职意向16807人。结合实际,每年定期开展“春风行动”“民企招聘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线上线下主题招聘活动和校企外出交流活动。“十三五”期间,各类公益招聘活动年均为辖区重点企业吸引超5000人。不断优化辖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效能,推动就业服务提档升级,截至2020年,共纳管劳务派遣机构155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备案73家,日均可为企业输送劳务人员上千人,有力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加强劳务协作,打造“龙华1+3”就业扶贫新模式——在龙华区建设“龙华就业第一站”,在广西当地建设“龙凤就业+”等三个就业培训基地,整合开展就业思想转变、职业测评、就业指导、培训提升、岗位开发及长期送岗等一条龙就业服务。龙华就业扶贫新模式获得人社部农民工工作司、国家扶贫考核组的肯定,并在中国就业杂志、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国家级媒体上刊登。2016年至2020年龙华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0.7%、0.5%、0.6%、0.7%、0.6%,常年保持在低位,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把握“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推动“龙舞华章”人才政策及操作规程的修订完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备。自2019年3月建局至2020年底,共认定高层次人才1097人,引进各类人才38087人。其中,接收应届毕业生15011人,引进在职人才21927人,引进留学人员1149人。全方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全面实施人才驱动发展战略,为龙华加速建成中轴新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高标准建设都市核心区提供强力人才支撑。紧密结合龙华区制造业大区的实际,开展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双提升”行动,努力为技能人才提供干事舞台和发展空间,累计培养技能人才20余万名,着力打造“龙华工匠群”,树立“精工”品牌,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艺精湛、品格优秀的技能人才队伍。连续主办4届“观澜杯”全国红木雕刻大赛,每年举办市、区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出台并实施全市首个区级技能人才扶持办法,以技能水平、技能贡献为导向,突出梯度化扶持和技能人才储备,累计认定A、B、C类技能人才234人,发放技能人才奖励补贴748.45万元。连续举办4届“龙华区十大工匠”评选,共评选出40名龙华工匠,其中杨飞飞、李明权、胡冠军、卢边芳等人获得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突出贡献人才奖、“改革开放40年40人”等荣誉。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作用,共成立并认定16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区级),其中赖岽粤菜师傅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被评为省、市区级工作室,实现技能发展突破难点。认定并资助16个市区级重点建设项目,资助金额达293.8万元。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全力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十三五”期间,持续联动工会等各相关部门,依托社区,实施网格化劳资隐患摸底排查,突出制造业、服务业及重点企业等劳资隐患防控重点,发现隐患迅速跟进,抓早抓小及时化解在园区(厂区)的隐患问题,确保隐患矛盾不出社区、街道,减少赴区、到市上访事件发生。联动各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劳资纠纷分类分级处置工作机制,加强风险评估,提升劳资纠纷处置水平,对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特别是重点案件做到“一案一策”,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进行研判,提出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对重点片区进行全面规范整治,通过稳妥有序清理分流片区人力资源机构、严厉查处打击场外非法招聘行为、推进公益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方式打造繁荣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探索建立“移动仲裁庭”机制,开展仲裁庭审“进园区、进社区、进商圈”的工作。通过“以案说法”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帮助用人单位规范用工管理,提升仲裁普法效能。截至2020年,全区开展移动仲裁庭活动26场,惠及企业830余家,群众7800余人。持续推进劳务工关爱工作,服务效果显著,群众好评连连,其中“春暖龙华”“与你同行”“龙月华光”等关爱劳务工系列品牌活动,分别在2019年及2020年的第十六、十七届深圳关爱行动中,被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评为“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人资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扎实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服务优良、廉洁高效的人力资源干部队伍。用制度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制定并完善信息公开工作指南,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考核,及时通过政务新媒体和政府网站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文件等。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流程再造,集中梳理并向社会公布了165项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情形(公布的数量全区最多,其中即办件事项数量31个,在全市人力资源系统中排第一),“i深圳”涉及全区人力资源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办理量年均近1万余件,有效减少群众跑动8000余次,切实为群众办事“减负”。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龙华区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重大风险叠加期”,要深刻认识当前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所处阶段,准确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和风险挑战。
(一)发展机遇
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为龙华区人力资源事业发展孕育新潜力。
2019年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为龙华的改革创新和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增添了新动能。这也为龙华人力资源领域的政策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注入新动力,为推动事业改革发展再出发拓展新空间。
(二)面临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力资源事业发展亟需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就业创业、人才引进、劳动关系方面创造条件抢抓机遇,创造新一轮发展优势。
当前,龙华区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人力资源领域的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一是企业“招工难”“留人难”和个人“就业难”“提升难”结构性矛盾凸显。受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新冠感染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龙华实体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紧缺专业人才短缺,造成“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二是人才总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对于龙华区百万量级的普工数量,高层次人才数量所占比例依然较低,总体占比量在全市排名靠后,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比例不高。三是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水平不足,未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能力还有欠缺。四是劳资纠纷隐患数量持续上升,缺乏源头治理及摸排预防的有效方法。对此,迫切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不断提出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实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扩大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人力资源工作整体跃升,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龙华区争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尖兵,努力在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中走在前列。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大局。坚持党对人力资源事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党建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事业发展优势,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双区建设宏伟目标,紧密结合龙华区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工作实际,努力抢抓先机,主动作为,释放产业升级、片区带动的巨大潜能,汇聚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
——坚持改革创新、智慧高效。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增强改革创新精神,破除不利于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体制
机制障碍。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争取国家创新示范和改革试点,不断化解影响民生福祉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人力资源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解放思想,围绕“数字龙华”建设总目标,主动利用数字化手段变革人力资源服务工作机制,运用数字化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跑出便民服务“加速度”,努力建设高效服务、协同治理、公平监管、科学决策的数字化人力资源部门。
——坚持奋斗为民、促进共享。以“无奋斗,不龙华”的精神面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系统性,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创业、收入分配、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等问题,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实现才有优用、技有专长、劳有厚得,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问题导向贯穿到人力资源事业发展全过程。针对人才队伍建设程度不一致、人资精细化管理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数字化布局,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勇于担当作为、敢于直面问题,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和办法。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加强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多类队伍建设,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龙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数字化手段打造坚实有力的智慧底座、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智能精准的治理模式,实现人力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和制度的严肃性,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大力推动政务公开,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带头学法,有效普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兜住民生底线,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五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龙华要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龙华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对标“数字龙华、都市核心”要求,紧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稳就业,聚英才,促和谐”工作主线。到2025年,高质量就业体系成效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显著增强,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便捷,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在我市民生幸福标杆打造过程中作出龙华人资贡献,实现劳有厚得。
——稳就业,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龙华区公益招聘网”功能和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健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和标准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筹职能,提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指导做好补贴申领审核工作,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就业引导促进作用,做好全区求职者“六免”服务。到2025年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聚英才,强化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本土创新人才,确立人才竞争新优势。实施优秀青年人才聚集工程,强化优秀青年人才生活保障,支持龙华区重点企业(机构)引进全球知名高校博士、硕士等包含港澳人士在内的优秀青年人才,夯实人才发展后备力量,推动龙华重点企业(机构)做强做优做大。深化人才评价和使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政策,坚持党委统筹、政府引导,协同现代产业发展,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并重,推动人才工作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科学化,力争将龙华打造成为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国际化的人才集聚新高地。到2025年底,新增高层次人才160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0万人次、高技能人才4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40%以上。
——促和谐,积极推动劳资纠纷预防化解体制改革,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和综合试验区,建设区劳资纠纷风险预警调处工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和情报预判,完善劳资纠纷风险预警和化解处置工作手段,提高应对紧急重大风险和复杂局面的能力,构建劳资纠纷预警防范网络。完善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机制,加大劳资隐患摸排力度,提升劳动监察执法效能。打造专业化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队伍。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实现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探索形成政府引领、多元联动、社会自主参与、园区(企业)自我管理的调解路径,通过综合调解方式化解劳动争议成为辖区普遍自觉共识和首选手段,调解在非诉讼阶段落地生根,成为辖区和谐劳动关系的“稳压器”。到2025年底,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签订集体合同企业数达到150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5%以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数量达到300个,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达75%。
专栏1: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属性
一、就业创业
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0.6
<3.5
约束性
2
参加区创业培训人员中女性的比重
%
-
大于40
约束性
3
开展线上或线下公益招聘活动
场
122
累计600
预期性
二、人才队伍建设
4
技能人才总量
万人
49.91
59.91
约束性
5
高技能人才总量
万人
16.68
20.68
约束性
6
引进高层次人才
人
——
160
约束性
7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
万人次
12
22
预期性
8
“粤菜师傅”培训人次
人次
——
1300
预期性
9
“南粤家政”培训人次
人次
——
8000
预期性
三、劳动关系
10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9
99
预期性
11
签订集体合同企业数
家
90
150
预期性
12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6.58
>95
预期性
13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数量
个
151
300
预期性
14
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
%
65.3
75
预期性
第二章 实施更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及多渠道灵活就业,全力落实对口劳务协作工作,以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助力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坚持把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强化产业、财政、投资、消费、金融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加强就业形势研判,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持续优化促进就业举措。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深入摸排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校企交流合作和辖区重点用工企业劳动力供需对接会等活动。立足辖区产业规模,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采取更有力举措,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推进就业服务常态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功能和服务,持续擦亮“深圳市龙华区公益招聘网”“周四直聘日”“周末充电日”等活动品牌。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公益招聘、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企业招工精准服务等活动。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指导做好补贴申领审核工作,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就业引导促进作用。不定期组织开展政策指导、讲座沙龙、技能交流、行业培训等活动,推动政企互动,拓展服务内容。做好全区求职者“六免”服务,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推动就业服务阵地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以加强“阵地化”建设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发挥龙华人才园的主阵地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化匹配,推动更充分就业。建设“龙华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区重点企业直招中心”“医疗体检中心”,不断拓展公共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龙华就业第一站”,常态化组织开展招聘、培训等活动。设置社区求职服务点,持续开展求职招聘服务进花园小区、城中村小区活动,便于社区居民家门口求职。开展各类就业示范点建设,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打造就业服务专业化队伍。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和标准体系。在街道(社区)设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区,合理配备专区工作人员。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效。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教育培训、业务训练,不断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指导人员、创业指导人员、专职工作人员等专业化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通过购买“公共就业服务包”等方式推进与社会民营机构的合作,为服务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服务等专业化服务。
扩大就业服务市场化供给。积极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构匹配供需功能,不断扩大市场化就业服务供给。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分析预测,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用工提供服务。
第三节 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积极落实自主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初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广泛宣传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营造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引导辖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吸引领军企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投身基层开展创业服务。宣传动员辖区内有条件、有意愿的单位机构积极申报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在原有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增量保质。到2025年,争取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数量翻番、新增2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积极拓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空间。加强政策宣贯,促进各类涉及港澳来龙华就业等政策落地,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自主创业补贴、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港澳青年实习三项等补贴政策,集成扶持政策,鼓励港澳青年申请补贴,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依托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载体,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同享的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集聚涌流,引导相关平台载体为港澳青年提供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吸引港澳青年来深就业创业。
探索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结合龙华区产业特色发展,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推动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规范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创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探索建立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
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等组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养老、托幼、家政、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新职业针对性技能培训。根据相关规定,落实发放有关补贴,增强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就业能力。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有创业意愿的灵活就业青年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活动新变化,按需组织开展就业招聘活动,指导街道送岗位进基层进社区、提供职业指导帮扶等服务。
第四节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体系
持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为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推进“一对一”跟踪及就业帮扶等精准服务,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在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青年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领域就业创业。
扎实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完善“龙华就业第一站”功能,形成日常化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就业服务,继续实施民企招聘周等免费公益性系列招聘活动和关爱活动,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针对性和服务水平,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环境。
深入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实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通过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推荐企业吸纳、帮助灵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等方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加强失业人员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适应性、订单式培训,通过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就业帮扶效果的跟踪与评估,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畅通失业人员求助途径,建立实施失业人员常态化帮扶机制,指导街道开展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
第五节 全力落实对口劳务协作
落实国务院、省、市劳务协作决策部署,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聚焦目标、创新服务”的原则,把精准的要求贯穿于劳务供需对接各个环节,努力实现脱贫劳动力精准就业和稳定就业。探索促进劳务服务对接的机制、路径、政策、措施、办法等。
构建龙华特色化帮扶体系。努力实现脱贫劳动力精准就业和稳定就业。持续探索“龙华1+3”就业扶贫新模式,汇聚深圳特色、龙华特点、当地需求,打造脱贫劳动力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服务两地的精准帮扶示范点。创新开展就业意识提升、基础技能培训、定向就业推荐等活动,推动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致富。通过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务供需对接“龙华模式”。
对脱贫人口劳务输出地在深就业人员精准施策。按照上级劳务协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脱贫人口转移就业、就近就业,完成工作任务目标。对失业脱贫劳动力开展就业帮扶,优先推荐就业,防止失业返贫。开展各类关怀活动,努力促进脱贫劳动力融入城市。
第三章 强化人才保障智力支撑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深化人才评价和使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政策,推动人才工作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科学化,建设一支服务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力争将龙华打造成为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国际化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第一节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围绕“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建设,聚焦龙华区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实施“数字经济”专项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引进在数字驱动发展方面具有引领、推动作用的数字战略人才、数字技术人才、数字化运营人才。依托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化、精细化的“靶向”招才引智活动,为全区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展引进需要的高精尖缺人才。
实施优秀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强化优秀青年人才生活保障,支持龙华区重点企业(机构)引进全球知名高校博士、硕士等优秀青年人才,夯实人才发展后备力量,推动龙华区重点企业(机构)做强做优做大。
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实施博士、博士后人才专项扶持,支持龙华区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基地及其他博士后招收培养平台的建设,支持招收培养优秀博士后人才。鼓励用人单位与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博士后培养平台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激励博士、博士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科技计划,进一步完善博士、博士后人才配套服务。
第二节 完善人才服务制度机制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破“四唯”要求,强化用人主体自主权,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放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分领域分赛道评价高精尖缺人才。突出“产才融合、引育并举”导向,采取综合评审制与行业主管部门举荐制相结合的人才认定方式,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
做好人才与产业供需对接。协同科创等部门办好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进一步推动海外人才项目与龙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助推人才吸纳,实现人才、资金、项目、技术交流的紧密结合,为新形势下开展海外人才工作开拓新路径。深入实施留学人员创业管理办法,加大留学人员创业扶持力度,加强留创园区载体建设,孵化、挖掘具有活力的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企业,优化留学人员引育服务。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政策常态化宣贯机制,主动对接企业,持续开展“智龙华”政策巡讲活动,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人才政策福利,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各项便利措施,全方位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推行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免申即享”。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互动交流活动,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综合环境。
第三节 加强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技能人才专项扶持政策。修改完善《龙华区技能人才扶持办法》,以服务产业和就业为导向,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自主推动技能人才认定及奖励,推动人才认定与使用激励紧密结合,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良人才评价倾向,激发调动各层次技能人才活力。通过奖励补贴、技能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保障,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助推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破解技能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助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探索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不断健全以行业、企业、院校为主要载体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类用人单位评价、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创新服务监管模式,突出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打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品牌。不断优化考核方式,发挥评价的示范效应。
加强完善行业职业能力水平评价体系。以龙华区工匠培训基地为依托,以承办省、市、区等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基础,积极推动龙华区首家“中字头”的权威评价机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直属基地”)——龙华区技能工艺人才协会职业能力评价直属基地队伍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孵化培育效能。聚焦区域内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协助在职员工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到2025年,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0万人次。
专栏2 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1.建设技能人才项目。到2025年,省、市、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不少于34个。
2.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市区级赛事,5年内举办不少于20场区级竞赛,围绕龙华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开展不少于20个次职业工种的竞赛项目。
3.创建优秀高技能人才品牌。评选“龙华工匠”、“龙华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龙华区技术能手”等区级品牌活动。
第四节 健全产业工人成长成才体系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及公共实训平台。加快推进龙华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吸引各类优质社会主体参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整合调动政、校、企优势资源,建设现代服务、先进制造、现代设计、人工智能与智能技术等四大实训中心,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提供广阔的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贯彻落实“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本地企业与异地职业院校精准对接,推动校企合作开展技能人才共同培养。到2025年,全区新增技术人才10万人次以上。
推进民办职业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依法做好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备案,强化行业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探索对民办职业培训行业的政策扶持,引导各机构开发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业务,促进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大力引进知名度较高、品牌化发展较快的优质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带动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深化“双元”育人机制,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院校教育培训优势,实施企业与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建立“企校双元、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促进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有效解决企业留人、育人问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厚植技能报国情怀。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持续评选年度“龙华工匠”,组织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工匠节等活动,广泛宣传技能人才成长成才事迹和服务城市建设典型,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进一步凝聚产业工人人才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营造“重人才扬技能”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作用,动员辖区内产业工人人才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技能发展突破难点,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工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大力弘扬龙华奋斗精神,汇聚砥砺奋进的强劲动能。以“无奋斗,不龙华”的精神面貌对冲社会上的“躺平文化”等亚文化,促进产业工人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切实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激发产业工人拼搏追梦的“打工者精神”,将奋斗文化的城区精神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专栏3 健全产业工人成长成才体系
1.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龙华区从制造业大区向制造业强区转变,通过统筹各类培训资源,举办市、区级竞赛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
2.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效能,以满足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建设现代服务、先进制造、现代设计、人工智能和智能技术四大实训室,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提升龙华区乃至周边地区产业整体水平,服务于龙华区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设计、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到2025年,至少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训5000人次。
第五节 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着力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作用,动员辖区内“粤菜师傅”相关单位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技能发展提质增效。广泛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大赛、粤菜烹饪技能展示等特色主题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开展粤菜理论研究、菜品创新研发、粤菜文化研讨交流,塑造“粤菜师傅”特色品牌。联合宣传、统战、工信、文体等部门开展“龙华美食之旅”、“龙华美食节”等粤菜品牌活动,推广具有龙华特色、时尚特色、文化特色的粤菜文化以及产品,打造粤菜师傅示范街,树立辖区优质粤菜品牌。
深入实施“广东技工”工程。以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强集团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探索实施教育型企业产教融合激励政策,推动技工教育与产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实施技能就业创业行动、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全区技能人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显著增强。
加强提升“南粤家政”工程。引导家政培训机构、家政企业开展标准化、专业化培训,深入实施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等培训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放心家政服务。持续推进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和诚信企业建设,不断壮大员工制家政企业。组织开展南粤家政工程相关公益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加快推进“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基层示范站建设,到2025年底,在各街道建成不少于2家“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力争推动建成2家省级示范“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
专栏4 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1. “粤菜师傅”工程。到2025年,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300人次以上,协同龙华区三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打造并推广具有龙华特色、时尚特色、文化特色的粤菜文化以及产品,树立辖区优质粤菜品牌。
2.“广东技工”工程。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占引进技能人才的40%以上,多渠道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建设“一中心”——龙华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一系统”——龙华区就业服务综合管理系统,以培训中心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及公共实训平台载体,以建设大数据加强对劳动群体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管理等相关工作。
3.“南粤家政”工程。到2025年,五年内累计开展家政类技能培训8000人次以上,建成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12家以上,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员工制家政企业占比提高,家政企业、从业人员、消费者等信用平台进一步完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第六节 持续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展示平台
推动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化”发展。以世界技能大赛为标杆、以全国技能大赛为目标、以省级技能竞赛为重点、以市级区级技能竞赛为基础,结合龙华区产业特色,聚焦数字技能、绿色技能、未来技能,持续擦亮覆盖更广、标准更高、形式更新的“龙华技能竞赛”品牌。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等多形式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
健全多层次技能竞赛体系。立足产业,赋能创新,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设立赛项,积极拓展新就业形态竞赛工种,创新竞赛模式,提升竞赛层次水平。完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办赛机制,突出由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主办,倡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职业(技工)院校三位一体共同承办,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极争取举办更多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的技能大赛,承接国家、省、市级竞赛项目。
促进竞赛成果转化落地。广泛发动行业、企业、院校参与竞赛,进一步扩大参赛规模,加大赛中保障、优化赛后奖励,建立起全流程、全方位保障激励体系,提升竞赛影响力。争取选拔输送一批国家级选手,力争实现龙华区代表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做到以赛促用、促教、促改。通过竞赛打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先进典范,树立一批技艺精湛、水平高超和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技能英雄,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竞赛引领作用,引导竞赛成果与产业资金、社会资本及品牌企业等资源对接,进一步加强竞赛成果转化。
第四章 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区
坚持以人为本、法治规范、效益共创、利益共享,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推动劳动用工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积极推动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扎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提高劳动监察执法效能,切实做到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构建规范有序、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和调处机制
提升信访服务和问题化解能力。按照诉求合理的问题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的工作要求,依法、规范地履行信访工作职责,推动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维护信访工作正常秩序,提高信访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加强信访规范处置工作,强化初信初访初电的化解效能,实现一般信访问题基本一次性化解到位。加强信息研判工作,排查和预防劳资隐患,推动劳动争议高效调处。
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设。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依托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联合区总工会、工商联等部门推进集体协商工作,加强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对企业守法的引导、宣传力度,使执行劳动合同法、劳动法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夯实“一纵一横”四级调解组织建设,纵向巩固区-街道-社区-企业(园区)四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横向联动政法、司法、工会等部门,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的作用。到2025年,劳资双方法律及诚信意识大幅提高,综合调解方式成为化解劳动争议的普遍自觉共识和首选手段,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达到75%。
推广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站点。在辖区重点企业(园区)、写字楼宇、新业态企业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站点,下沉和谐劳动关系服务专员,孵化、活化、赋能基层调解组织。把调解员技能培训、劳动争议调解、劳务工关爱等服务送进基层,筑牢基层和谐劳动关系文化的成长之基,实现企业(园区)“自我管理、自我调解”。到2025年,全区建成300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推动劳动关系治理地方标准落地。以《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试点细则(试行)》为指引,加快推进第七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深圳龙华劳动调解服务标准化试点。结合辖区调解工作实际及劳动用工特点,形成特色调解服务工作体系,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和统一化管理,实现四级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规则、运行机制、业务培训和人员队伍管理等工作的实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密织一张实体运作、高效规范的调解组织网络。到2024年底,力争深圳龙华劳动调解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达到终期评估、验收标准。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分撬动社会组织资源,将企业人资经理、物业管理方、企业工会成员、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社区驻点律师及网格员等多方社会力量纳入调解员队伍,集合社会专业调解力量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实施调解员管理、业务培训、持证上岗、工作考核等机制,提高调解员队伍业务技能水平及社会公信力。
形成劳务工关爱品牌叠加效应。依托“榕树家园”“春暖龙华”“与你同行”“龙月华光”四大关爱劳务工品牌,以和谐劳动关系园区为活动主阵地,撬动园区、党群、企业资源,引领社会力量自觉参与劳动关系建设。精准实施红色文化、职业提升、家庭关系改善及新业态群体关爱等主题活动,做到“全年有规划、季度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形成“品牌+品牌”的叠加效应,精准服务百万劳务工和千企万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劳动关系园区。
第二节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管理
进一步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制。加大劳动合同政策法规宣传和执法监察力度,提高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的自觉性;健全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完善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审批制度,推动落实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制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指导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规范健康发展。对模范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积极构建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企业信息。
完善劳资纠纷预防处置机制。提升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效能。完善责任明确的网格管理体系,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在区、街道、社区的全面统一应用,实现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一体化,提升监察执法质量和效率。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实现监察执法向主动预防转变。扩大日常巡视检查覆盖范围,突出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超时加班等重点问题治理,查处督办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推进分类监控管理制度建设,对违法行为高发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健全劳动关系风险动态监测、定期研判、分级预警、分类处置机制。
构建多部门联动处置执法新机制。按照“依法依规、分类处置,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属地解决、快速化解”的基本原则,多部门联动处置,分类处置劳资纠纷,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对员工合理诉求积极引导协商解决,高效稳妥化解矛盾。推动政法系统和行政执法部门协同联动,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执法协作,加大对欠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的移送衔接,有效震慑恶意欠薪及欠薪逃匿行为。完善欠薪保障制度,协调推动法院尽快受理并完成企业破产申请程序,依法加快破产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的垫付工作,进一步提高欠薪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劳动监察能力建设。规范劳动监察监管方式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模式,强化部门联合、主动监管。紧紧围绕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龙华区劳动监察制度、办案规则和办案流程。指导、督促各街道充实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加强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劳动监察业务培训机制,提高监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全面深入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面落实保障工资支付工作各项长效制度,制定出台龙华区工程建设领域根治欠薪工作措施,扎实推动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制度措施落实。健全源头保障工资支付制度,在招投标、工程款拨付、工资专户管理、工资支付动态监控、欠薪应急救济保障等各个环节形成制度闭环,切实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
第三节 提升劳动争议仲裁效能
提升仲裁办案效能。畅通劳动仲裁“绿色通道”,对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及农民工工资争议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提高仲裁办案质效。提高调解结案比例,夯实终局裁决制度,进一步提高仲裁案件终结比例,提升仲裁办案实效。
强化仲裁社会效能。积极拓宽劳动法律法规宣传的平台、载体、阵地,创新移动仲裁庭开展方式,多举措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引导劳动者积极遵循仲裁途径解决争议,帮助企业规范用工管理,提升劳动仲裁社会效能,促进辖区劳动关系和谐。
加强仲裁队伍建设。坚持推动仲裁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统筹专职仲裁员队伍人员配备,落实人案科学配比的建设任务,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办案补助等待遇保障政策,充分调动仲裁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升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完善仲裁员队伍“党建+业务”培训制度机制,全面强化仲裁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符合龙华区经济发展规律和需要的仲裁队伍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稳队伍,留人才”的战略目标。
加强裁审衔接工作。完善裁审信息共享,加强对疑难复杂、重大社会影响劳动争议案件的研究,建立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沟通预警机制,推进劳动仲裁与诉讼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
建立健全“调援裁诉”一体化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专业律师、仲裁员及调解员等力量参与诉源治理,形成“调解前置、法援合力、仲裁支撑、审判兜底”的劳动争议调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劳动争议多元力量化解。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和联络人制度,完善调援裁诉衔接机制,加强调解与仲裁审查确认、诉讼、司法确认等衔接工作。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实行调解前置,力争把劳动争议化解在仲裁立案之前。加强法院联动,在各街道设立劳动争议诉前调解工作室。将“调解”的便利性,与“仲裁”“诉讼”的权威性相结合,强化工作措施,以点带面、扩大推广,提高调解的便捷性和执行效率,让群众就近享受便利快捷的法律服务。
第五章 强化转型升级新动能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新跃升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政策,紧密对接龙华制造业强区发展实际,提升龙华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通过系统部署,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奖励补贴、减免场地租金等措施,帮助服务机构更好发展,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成创新。不断完善龙华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政策扶持等功能,吸引行业内知名的规模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部或其核心机构入驻,壮大园区硬实力,形成以服务技能人才为主的龙华特色模式,力争园区跻身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行列。
第一节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做大做强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和人力资源服务腹地作用,打造立足深圳、服务湾区、辐射全国的技能人才特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高端业态发展。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推动服务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壮大人力资源服务力量,支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调发展,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和模式,丰富企业用工渠道。为阶段性缺工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积极搭建用工供需平台,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提前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发布和市场统计制度,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实现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行业优势及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培育引进10家以上具有国际化元素或行业引领性的龙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二节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有序规范
建立信用评级与分类监管机制。修改完善《龙华区劳务派遣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对劳务派遣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信用进行年度、季度星级评定,构建梯度培育格局,发挥好五星级机构“领头雁”效应,促进各类纳管机构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不断强化劳务派遣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诚信自律意识,切实保障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各方权益。制定出台《深圳市龙华区人力资源机构监管实施细则》,并依据服务质量、经营效益、守法情况等评定结果与监管细则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到2025年,实现人力资源行业三星级及以上机构占比达60%以上,每年推选的五星级人力资源机构不低于当年总纳管数的5%。
营造安全生产稳定环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生产精准治理,着力破解瓶颈性、根源性、本质性问题,全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保持安全生产事故零增长,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四五”期间,持续抓好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与重点片区、企业产业园、第三方专业机构形成更加健全的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指导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与机构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探索建立机构互检机制,常态化、多渠道、全覆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第三节 打造国家级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打造以服务技能人才为特色的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对标国家级产业园,加快“筑巢引凤”,使园区成为求职者的首选、技能人才成才成长的沃土、创新创业者的摇篮、重点企业直聘的典范。力争园区跻身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行列,以点带面擦亮“龙华人力”品牌。到2025年,引进3到5家行业知名的规模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确保总机构数不少于40家、年营业收入不少于20亿元。
深化“1+1+3”园区发展模式。深入打造龙华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党建覆盖园区”“党建规范行业”“党建三链融合”的“1+1+3”发展模式,不断壮大园区人力资源行业党总支、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力量。画好以党建为引领、政府为主导、行业全力参与、市场积极响应的新时代“同心圆”。到2025年,人力资源行业党总支纳管支部增至25个,并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人力资源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增至200个。
不断深化拓展“企业直招”特色模块。在龙华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区重点企业直招中心和医疗体检中心,吸引有较大用工需求的区大型重点企业进驻。增强“企业直招”普惠性,增加面向区内中小企业“企业直招”的服务模块,为企业拓宽招聘渠道,同时有效减少员工的流动性,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建设完善“招聘-面试-体检-入职”工作链条,打造“重点企业直招”典范,消除企业招工中间环节,全力解决企业“招工难”“招工贵”问题,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支撑。到2025年,依托园区“企业普工直招”特色模块,年均为进驻企业解决普工用工需求不少于2万人。
厚植与先进制造业匹配的技能人才土壤。以龙华制造业强区发展实际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高质量运营为依托,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努力培养与先进制造业匹配的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引导“龙华工匠”进驻创办“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力营造“厚爱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增强高层次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积极引进技能评价、等级认定等领域的专业机构,力争各类职业技能盛会、职业技能大赛常年落户园区。到2025年,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在园区顺利运营,创建2-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至少1家技能评价、等级认定领域的专业机构或组织,力争每年承办1到2场高规格、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
不断壮大“招工联盟”阵地。以园区为平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辖区企业用工高峰期,组织举办企业供需会、招工对接会等活动,组建“招工联盟”,促进人力资源和劳务派遣机构与企业紧密对接。依托园区行业党总支、行业协会等力量,带动园区入驻机构与辖区企业的日常沟通和对接。到2025年,每年在龙华人才园举办大型供需对接会等活动2场以上,各类中、小型对接会等活动10场以上,每年为辖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5万人以上。
第六章 加强“数字人资”建设 提升人资领域公共服务水平
紧跟“数字龙华”战略部署,加速建成中轴新城,深入推进“数字人资”建设,全面增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能力,推动实现业务发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标杆。
第一节 推进“数字人资”建设
深化人资领域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手段推进人资服务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聚焦企业群众政务服务需求,实现业务发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政企全方位合作平台,打造坚实有力的智慧底座、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智能精准的治理体系,实现人力资源全域高效服务、协同治理、公平监管、科学决策。
挖掘“数字人资”数据潜能。发挥数据“新富矿”作用,围绕人资数据的汇聚、共享、开发、应用,加强数据治理,完善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探索建设人资数据资源中心,构建人资大数据资源体系,为各业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提供支撑。
搭建龙华区就业服务综合管理系统。依托“数字人资”系统(龙华区就业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升级,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结合多方数据,力争以信息化手段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做支撑。通过建立一体化就业服务综合管理体系,密切对接龙华区各有关部门及市级相关部门平台数据,链接纳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掌握全区劳动者流向情况,加强对劳动群体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管理等相关工作,多口径采集掌控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综合运用网络招聘、社保等数据,监测劳动力市场变化,推动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及时做好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强化数字人资与其他平台的对接,将人资工作与全区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发展趋势相结合,尤其是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力资源需求相衔接,构建人岗匹配的良性就业环境,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工作更好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信息化方式实现业务发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出更多领域内“一站式服务”,促进就业服务创新,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
用好龙华区劳动监察预警系统。借助区级基层治理平台,及时收集劳资隐患纠纷类事件,不断完善监控预警能力,抓早抓小。强化全区劳动监察执法的统筹协调,落实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协同处置制度,确保快速、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切实夯实属地责任,强化区、街道、社区基层化解纠纷的主导作用,及时排查化解劳资纠纷风险隐患。加强与政法、公安、住房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分类处置劳资纠纷,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对员工合理诉求积极引导协商解决,对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依法惩戒。
积极探索“免申即享”机制。与人才工作、政数等部门共同探索高层次人才补贴“免申即享”,避免人才在办理流程中重复提交材料,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主动、精准、智能化水平。
专栏5 数字人资(龙华区就业服务综合管理系统)
搭建龙华区就业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升级,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结合多方数据,力争以信息化手段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做支撑。系统包括就业失业数据库、脱贫人员数据库、辖区企业数据库、职介机构数据库、培训机构数据库五个库,实现就业数据的底清数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体化就业服务综合管理体系,推动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力争实现人力资源全域工作全程信息化。系统建成后将严密对接龙华区各有关部门及市级相关部门平台数据,多口径采集掌控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实现精细化精准化分析监控,数字化服务辖区就业工作。
第二节 优化政务服务模式
夯实公共服务标准化基石。建立健全与人力资源改革发展相适应,融业务与信息化建设于一体的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规范完善人力资源系统权责清单应用目录,制定标准化实施管理办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由“开放体系”向“标准体系”转变。
打造“秒批+信用审批”双轮驱动格局。深入开展“秒批”事项开发,从群众反映的高频事项入手,综合考虑表单、办事材料等因素,再研究推出一批可实现“秒批”的事项清单,切实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实现“事前自主承诺、事中事后全面监管、结果即办即得”,推动人资服务向“宽准入、严监管、强服务”迈进。建立人资服务信用信息使用规则,形成健全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监管资源优化利用,助力人力资源信用监管治理能力提升。
纵深推进网上办事模式。积极与市、区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切实打通通办审批权限,深入推进事项通办。联合各有关部门继续研究推出更多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和“不见面”审批,协调解决群众申办材料提交问题,切实实现群众少跑动、零跑动。
深入落实容缺办理。开展新增容缺办理事项业务流程优化和宣传引导工作,加大力度梳理事项,研究制定容缺办理事项清单,加强对事项和清单的动态管理,逐步扩大容缺办理范围,持续减少群众跑动次数。
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持续深化“好差评”制度,加强满意度测评,继续提升工作人员政务服务水平,主动提醒办事群众参与政务服务评价,更好地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面规范、公开公平、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强化“好差评”处置机制,专人接收整理信息,及时响应分发、研究处置、答复反馈。提升咨询服务效率,设置专人现场咨询服务的同时,设置电话咨询专区,增设服务人员。
强化业务流程监管力度。优化业务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流程标准化建设,推进所有经办业务“进规程、进系统”。开展业务运行态势监测,强化服务效能监管,汇集各渠道经办服务数据,形成人力资源业务全方位、全链条、闭环式监管架构。在风险防控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基础上,不断完善“事前预防、事中预警、事后监督”的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
第七章 强化规划落实保障
“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要坚持党的领导,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加强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公共关系等各项措施,突出重点、统揽全局,推动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人力资源系统各领域各环节,引导党员干部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力推动龙华区人力资源各项改革发展事业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实现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加强系统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业务经办和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落实行政问责,采取不定期抽查、进行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纠正工作纪律、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督促检查。
提升人员素质。提升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分级分类开展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持续推进“人资奋斗学堂”,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公职人员“全员执法行动”,做到“以战促训”,优化工作流程,切实充实执法力量。完善公职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优化考核机制,发挥激励作用。强化绩效考核,定期开展业务互查、经办回访、听取意见等活动,加强作风效能建设。
规范窗口服务。加快窗口建设,实现服务事项标准化、服务场所便民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服务方式创新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完善服务过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和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
第三节 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优先对就业创业的投入。优先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软硬件建设。优先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服务力度,确保就业援助政策、促进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
加大保证人才工作投入。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技能提升的需要,拓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紧贴创新驱动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需求,结合人才立法,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龙华区人力资源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加强公共关系工作
健全公共关系互动机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联动,开展“人资走基层”“人资开放日”“人资惠民生”“人资大家谈”等活动,深入宣传劳动就业、人才队伍、人事制度、劳动关系等方面工作成绩。打造“深圳龙华人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及时向公众传播政务动态、政策法规,并开门纳谏,接受公众监督。
做好危机预防处置。建立重大舆情应急响应程序和日常舆情协调处置机制。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出台的社会风险评估和舆情评估制度,制定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和危机事件处置联动机制,提高舆情和危机事件化解处置能力。
探索建立专家库。按照就业创业、人才引进、劳动关系等工作板块,聘请熟悉人力资源业务的公职人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专家、知名企业家等担任顾问,组建“深圳市龙华区人力资源专家库”。充分利用其专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开展政策解读、主题宣传、舆情应对、危机化解等工作,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节 强化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保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作为考核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制定“项目式”管理和“清单式”推进,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严格规划监督考核。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优质高效开展规划实施。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落实各项相关目标任务。
各街道人力资源部门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健全本街道的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机制,形成全区人力资源规划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