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绍——唐代邢窑白釉执壶
2018-01-24 12:41
唐代陶瓷业,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的繁荣局面。越窑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和邢窑的精细白瓷,更是代表了唐代陶瓷的最高水平,一度成为大唐朝廷的贡瓷。邢窑白瓷分细白瓷、粗白瓷两种。细白瓷是专供皇室、贵族的上等白瓷,有些底部刻“盈”字款、“翰林”款;粗白瓷则行销市场,无贵贱通用之。西安、洛阳等唐代故都历年来出土了一些精细白瓷,其中不乏贡瓷。
国家博物馆藏1954年西安隋大业六年郭家滩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盖罐
姬威为隋代金紫光禄大夫,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先后为太子杨勇及权臣杨素之幸臣、亲信。其墓中随葬品丰富。陕西博物馆收藏有同墓出土的白釉束腰盖罐(缺盖),器身施白釉,釉莹润洁白,有细小冰裂纹。造型优雅简洁,形制别致。1980年 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窑白瓷的特征。邢窑创烧于隋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隋代白瓷罐,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邢窑的中心窑址应当在内丘县境内。
据此,考古工作者又在与临城相邻的内丘县广泛进行了调查,河北省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起,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对邢台地区的古窑址进行了科学调查与勘探,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与历史文献吻合,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标本。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总面积约 300余平方公里。其中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因此,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瓷器的烧制中心。它四周的窑址应是由此而发展的。唐代瓷窑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遗址
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正因为有众多的白瓷窑的出现与发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
扬州博物馆藏的唐代的邢窑白釉执壶,此壶高17.3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6.4厘米,壶喇叭形口,高颈、斜肩、长圆形腹,腹下部渐收敛,饼形足而底平,颈肩之间置圆形短流。壶胎骨坚致,修胎规矩,造型端庄,施有护胎釉。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邢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但从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通过标本实物测试发现,邢瓷白瓷的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很大,需要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物理性能已经接近、达到了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烧成物理要求,把薄胎细白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产生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唐代邢窑在烧制白瓷的同时,也烧造了精美的唐三彩、黑釉等瓷器。现存邢窑白瓷以罐居多,依次尚有茶盏、杯碗,壶、瓶,瓷塑,还有其他窑口少见的塔式罐、烛台、香薰等高档生活用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