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三度”工作法 绘就检察为民新图景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17 20:45

司法救助是法治温度的直接传递,如何让这份温暖精准抵达困境群众身边?仓山区检察院探索形成的救助“三度”工作法给出了答案——以部门联动彰显力度、以上门问需传递温度、以多元共治挖掘深度,通过机制化运作让司法救助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延伸”。

部门联动 救助有力度

为让司法救助更高效地触达需要帮助的群众,仓山区检察院积极推行“1+N”内部救助线索移送机制,“1”即案件管理受案端口,承担头道审查职责,对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案件整合分流,同步通报办案部门与控申条线,筑牢信息互通基础;“N”涵盖各业务部门,在案件办理中主动排查“因案致贫”线索并移送控申条线,形成部门协作合力,深挖救助线索。2024年以来,依托这一机制,控申部门接收移送线索18件,成案13件,通过部门高效联动,救助程序得以快速启动,为陷入困境的家庭赢得宝贵时间。

2024年7月,一场意外让黄某的家庭陷入了绝境。黄某骑电动车经过某店铺时,被店主搬运的方管碰倒致颅脑重伤昏迷。60万元医疗费与后续康复费用,让这个无固定工作、儿子刚毕业、需赡养年迈母亲的家庭陷入绝境。案件移送仓山区检察院后,案件管理窗口敏锐地发现“因案致贫”线索,及时移送控申条线,推动救助落地。这一高效处置,得益于“1+N”内部救助线索移送机制的支撑。在后续跟进中,各部门持续协作、各司其职:办案部门密切关注案件进展,确保司法程序公正高效推进,为救助工作提供坚实法律支撑;控申部门则定期回访黄某家庭,了解救助金使用情况及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救助方案,让帮扶更具针对性。如今,黄某虽仍在康复中,但家庭在各方持续关怀下已逐渐适应生活节奏,对未来有了新的期待。

上门问需 救助有温度

司法救助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对群众需求的细致体察上。针对行动不便、交通不便等被救助对象,试行“上门问需”工作机制,推动实现“群众少跑腿、救助到家来”,让司法救助以更贴心的方式抵达群众身边。在办理一起拐卖儿童案件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发现被拐儿童家庭生活困难,随即全面梳理救助线索,启动救助工作程序。

由于该家庭申请人系残疾人士,行动不便,承办检察官联系当地村委会共同上门,协助其提起司法救助。走访中,检察官发现申请人居住的房屋内垃圾堆砌、无人清理,便协调村委会联系保洁人员定期上门打扫,切实改善了其居住环境卫生。2024年以来,“上门问需”工作机制已落实3件救助案例。这一机制不仅减少了群众的奔波之苦,更将解难帮困落到实处——既通过救助解决实际困难,又以贴心服务缓解生活压力,让受助者真切感受到检察温度,实现了“解难”与“疗心”的双重效果,让每一份帮扶都充满了人情味。

多元共治 救助有深度

为让司法救助发挥更大的效能,仓山区检察院以多元共治为路径,构建“社会+”救助机制,让司法救助有了更深的内涵。这一机制通过引入民政、教育、公安、社区等多方力量,推动司法救助从“经济性帮扶”向“全方位帮扶”升级。

叶某某司法救助案件便是如此。仓山区检察院依托与上级院的联合救助机制、与妇联建立的困难妇女儿童司法救助衔接工作机制,第一时间与上级院、妇联等部门对接,充分落实联合救助、心理辅导、协调入学、就业安置等多元化救助。经过妇联专业心理辅导,叶某某从最初的消沉抑郁,逐渐变得开朗自信,顺利入学并融入校园生活。其家庭在就业安置帮扶下,经济状况逐步改善,家庭氛围重回温馨。“社会+”救助机制,有效推动司法救助由“点”到“面”,能更深层次为“因案致贫”当事人纾难解困,促进“法理情”深度融合,让司法救助的效果更加持久、影响更加深远。

从重伤家庭重燃希望,到残疾人士改善生活,2024年以来,仓山区检察院用救助“三度”工作法,共开展司法救助18件19人次,发放司法救助金20.1万元,检察为民以“看得见”的方式深入民心。“司法救助不是终点,而是社会救助的起点”,这不仅是承诺,更是检察为民的生动写照。未来,仓山区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救助工作,不断完善 “三度” 工作法,让司法救助的力度更强劲、温度更浓厚、深度更显著,为更多困难群众带去希望,用实际行动绘就检察为民的崭新图景。

原标题:《高质效办案 | 救助“三度”工作法 绘就检察为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