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6月6日电(记者 吕梦琦 王飞航)当列车缓缓启动,46岁的郭爱华泪眼模糊。她望着车窗外挥手送行的家人,一头埋在坐椅里大哭起来。这个家住吕梁深山沟的山村妇女,在经过吕梁市2个多月的培训后,终于踏上了去北京当“月嫂”的旅途。
“我这辈子从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不知道北京是个啥样子。”郭爱华说,以前家里有自己男人撑着,她不用外出干活,只管洗衣服做饭,操持家务就行。但去年3月,她男人做了腰椎手术,再也干不了重活,郭爱华不得不抛弃“女人不养家”的旧俗。听到当地政府免费培训护工,她二话没说就报了名。
郭爱华要去北京照顾的是一个60多岁的卧床老人,要是干得好,一个月收入能到好几千。虽然离家千里,思想再三,还是对这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充满渴望,她咬咬牙要去。“以后我比我男人手术前挣得还多呢,给娃娃们买个衣服啥的,也不用抠抠索索了。”
山西贫困人口中45%是妇女。吕梁地处黄土沟壑区,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有的地方亩产收入只有100多元,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吕梁在山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现状,被称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很多农村妇女常年无事可做,每天只能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被当地称为“三转婆姨”。
在过去吕梁农村,“三转婆姨”是个巨大的群体,常年闭坐家里,做完家务就是串门、聊天、晒太阳、打麻将,有的还滋生了家长里短的闲事。妇女们认为,农村婆姨的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男人们则觉得,自家婆姨外出打工是丢脸的事。随着时代变化,人们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再固守这样的传统,“三转婆姨”们越来越希望能够迈出家门,像男人们一样挣钱养家。但去哪儿、干什么?这个困惑比她们家乡的吕梁山更高大,阻断了她们下山的路。
“关键是平台!只要搭建起合适的平台,这些妇女就会大有所为。把留守妇女培训成致富能手,这是精准扶贫的一个穴位。”吕梁市长王立伟说。
去年9月以来,吕梁市启动了山西省首个家政护理扶贫培训项目,已培训了4期1428人,有909人取得资格证书并走上了工作岗位,一些人还到太原、北京等地就业,每月收入可达4000—8000元。
为了打消就业顾虑,吕梁市专门成立了护理护工就业服务中心,在北京、太原等地设立了吕梁山护工联络部,与多家家政公司、福利院达成了就业合作意向。此外,吕梁市还在太原成立了护工实训基地,确定5所院校作为护工培训试点,力争年内培训1万人。
“我们调查过,目前太原共需要各类家政人员8000多人,北京的市场就更广阔了。”吕梁市护理护工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尹桂前表示,利用这个平台让农村妇女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个劳力就脱贫了,而且她们在外面见多了,精神面貌也会发生变化,对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观念会产生很大促进。”
在北京,42岁的王林娥穿着干净利索,说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看起来并不像来自吕梁山的“婆姨”,已没了刚到北京时的陌生和胆怯。作为第一批通过吕梁市政府组织到北京打工的农村妇女,王林娥目前在北京一家家政公司工作,虽然每天工作有点辛苦,但是她很满意。
“我过去在家里只做个家务,家里负担很重,却一分钱也帮衬不了,总觉得自己没用。”她说,现在她一个月能挣6000多块钱,两个月的收入比他男人在家一年挣得都多,要是早出来几年,家里肯定已经脱贫了。
尝到甜头的王林娥现在是村里妇女们羡慕的对象,当地政府还专门请她回来给大家讲经验。“要让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三转婆姨’走出家门,成规模从事家政服务需要过好几关。”吕梁市扶贫办主任陈林强说,最难过的是家中“男人关”,不少男人觉得护理护工是伺候人的活,怕老婆干这个,自己和孩子被人笑话,有的男人甚至怕自己老婆出去跟别人跑了,鸡飞蛋打。
对于这些思想包袱,吕梁市在培训的过程中积极邀请北京等地专家,开展相关讲座,引导农村家庭改变旧观念,接受新事物。“精准扶贫的路径很多,找到一条好路子,就要抓住不放。”王立伟说,“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将力争培训6万名护工护理和家政人员,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到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积极推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