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推行“四式四不离”工作法 稳就业 保用工 暖民心 增福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8 18:08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近年来,张家界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以“四式四不离”为抓手,牵头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打好经济主动仗,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就业“搭桥铺路”,切实保护重点群体劳动权益,做好服务托底工作,让更多基本公共服务惠及人民群众,让高质量充分就业更有“质感”。

“起底式”覆盖,离校服务不离线。全面启动“离校不离线”“1对1”就业服务新模式,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加密“311”就业服务频次,在单位端、服务端双向发力,架起岗位信息互通桥梁,强化人社、教育部门信息衔接,实现高校毕业生个性化就业服务全覆盖。持续深化就业服务“五进五促”活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应届毕业生尽快融入就业市场。挖掘各类用人单位潜力,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岗位,扩大就业见习规模,认定39家就业见习基地,已募集岗位1556个,参加见习281人,较去年同期增幅达130%。如桑植县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期回访机制,对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已累计为2922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跟踪回访率、就业服务率均达100%,已实现就业2852人,就业率达97.6%。

“订单式”结对,转移就业不离岗。全面推进劳务协作服务行动,做大做优“打工经济”,端稳脱贫劳动力、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转移就业“饭碗”。稳步推进“4330”机制,完善向长三角、珠三角订单式劳务输出机制,与南京、温州等地建立劳务协作机制。今年以来,已开通7批次赴广东、浙江等地农民工返岗复工“直通车”,为1356名农村劳动力提供返岗服务,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9.67万人。以“五个一批”措施为抓手,分类施策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开展农民工返乡返岗服务保障系列活动,推动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如慈利县以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抓手,打造广福桥“12345”充分就业模式,全镇脱贫劳动力未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截至11月15日,全市共建立劳务协作机制88个,集中收集发布招聘用工信息,推进劳务协作向纵深发展。如武陵源区与南京市玄武区签订劳务对接协议,玄武区已累计为武陵源区提供招聘信息1000余条;慈利县与南京市浦口区进行劳务对接,慈利县于10月23日输送5名困难群众参加南京市浦口区选拔考试,目前已有4名脱贫劳动力成功上岗。

“点单式”扶持,就近就业不离乡。全面激活就业帮扶载体吸纳就业功能,拓展就地就近就业空间,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出台《张家界市稳固推进就业帮扶载体吸纳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打造“家门口稳就业”张家界模式,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和基地205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2家,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3926人。如张家界康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就业帮扶基地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00余人,其中脱贫户达60余人,并先后培育粽叶种植大村150个,带动4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出台《张家界市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整合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等政策渠道和资源,推进“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建设,在认定的市级特色劳务品牌中,“庸城茶匠”共培训茶艺师及评茶员628人,带动就业1728人;“张家界导游”培训旅游从业人员540人,带动就业8300余人;“桑植粽叶制作工”共培训粽叶制作工820人,带动就业4600余人。在认定的区县级劳务品牌中,“慈利家政”共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952人,带动就业1027人;“武陵源土家织女”共培训土家织锦制作工458人,带动就业1457人;“永定莓茶制作工”共培训茶艺师及评茶员400余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加强创业担保贷款等“五创”联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市共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0个,入驻创业实体426个,直接带动就业1615人。打造“张就业”系列宣传矩阵,延伸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触角”,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搭建“小业周策”平台,精准宣传就业形势,解读惠企政策,发布政策宣传、就业信息87篇;讲好就业故事,全面展示身边典型事例,借力省、市主流媒体,制作“我的就业创业故事”27期。创新“现场招聘+微信平台+直播平台”招聘模式,实现招聘对接、政策宣传双向发力,全市组织线下招聘活动102场、直播带岗16场,发布岗位信息14.4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1万人。

“兜底式”援助,困难群体不离业。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深入推进60个省级、30个市级充分就业村(社区)建设,累计办理失业登记6489人次,开展就业帮扶198884次,帮助5287人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已统筹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达1217个,针对性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91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长期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不失业”,发挥着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坚持“上门问需求、送岗到门头”,广泛开发、收集、发布就业岗位信息,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为退役军人或吸纳退役军人就业的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71万元。如慈利县退役军人刘计兵于2023年4月获得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为其经营的慈利县计食记便利店第一笔启动资金。如今,他的便利店生意蒸蒸日上,并解决了3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及时归集发布各类零工信息,全力支持就业困难零工人员实现就业。如“新桥零工市场”通过归集“摩托车务工队”反馈用工信息,成功打造“15分钟就业圈”,带动就业209人,年人均增收4万元。“锣鼓塔就业长廊”以小摊点经营为切入口,用轮岗搭配、自由上班的方式,吸纳本地就业困难人员478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75万元。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兜底保障政策,共为2185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564.54万元,为674人发放失业补助金25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