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岁学跳舞,会不会太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4 08:25



每天中午 12 点半到 13 点半,我会和同事去公司旁边的舞蹈工作室学习爵士舞。牺牲了午休,克服了入夏以来的 46 度户外高温,还曾淋了两场特大暴雨。

这并非因为我特别喜欢跳舞,也不是自律,要知道我从小到大都是体育不及格的“学渣”,是四肢不协调、五音不全的微胖女孩,运动、舞蹈几乎是不可能和我有关系的。

甚至半年前,我都没想过会有这一天。而如今,每天中午的舞蹈课已然成为我一天中最有精神动力和滋养的活动。

回想这短短不到半年的舞蹈学习经历,我带着觉察和思考在舞蹈中与身体链接,把跳舞变成了身体和心灵的成长之旅,无论是在心态上还是行动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放下评判,从零开始

和同事走进舞室课堂实属偶然,从小不爱运动只喜欢宅家看书的我,基本上是能不动就不动,肢体运动和协调能力也基本为零。

就算是零基础的课堂对我来说也是暴击。大家都是初学,可是同学的状态明明就是不一样,更不用说和老师的要求相比了。

动作、节奏、音乐,没一个能跟上,手忙脚乱,只能是跟着老师或者同学把动作比划出来,只想着赶快结束,一开始我还和同事商量着把次卡用完就放弃。

当我跟老公说在跳舞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也是:你干嘛要去找虐?

确实,这个挫败感很强烈,可挫败感来自于哪里呢?最多的是自我评判。评判自己不够好,做的不如别人好,她跳的好,我不好,我太差劲了……可这是真的吗?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个强烈挫败感也给了我一个转换视角的机会。在这个课堂上,我可算是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所谓“学渣”的感受。回想过往的求学经历,真心理解了那些上课后无法完成练习、理解题目的同学,深刻认识到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

同时,我也深深地理解了孩子在初入学或者面对陌生世界时的困境。对一些人来说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感到非常困难。而不论年龄多大,刚开始学习,就是从零开始,一如初次涉世去探索世界的孩子。

理解了人各有不同,单凭表现、结果并不能评判真实的人,我也与肢体不协调的自己有了和解,慢慢放下了内心的评判,丢掉了优等生的包袱,从心态上把自己真正调整为零基础。



▲ Photo by Mikhail Nilov on Pexels

刻意练习,慢即是快

丢掉了自我评判之后的我,能继续走入舞室了,但在跳舞的时候依旧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克服。老师先教手部动作,再教脚步,然后结合。眼睛学会了,但自己做出来的动作就是不对劲。

唉,我的手脚严重不协调。

我之前从来不曾尝试跳舞,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天生运动能力差,手脚不协调,身体也不够灵活,总觉得会跳舞的同学是有运动天赋的。

直到有一次,老师教了一个脚尖脚跟的转换舞步,我学习两节课也没会,一遍遍地看视频后终于找到了症结,原来是足弓在发力弹动。

我这才恍然发现,原来我身体的某些肌肉和关节大部分都在沉睡着,它们没能展现功用。

于是我一遍遍地在家对着视频反复练习,内心的信念就是想把那块肌肉给唤醒,就是想探索、感受一下身体的那个部位到底在什么位置,终于扭转了动作,变成了身体自然的转换。

有一个周末,两岁多的小侄女来我家玩,大家都说她是运动健将,因为她妈妈就是健身教练,她运动基因很强大。我仔细观察了她一个下午,她基本没有坐下的时候,整个下午都在跑前跑后,蹦蹦跳跳,经常摔倒,然后又马上爬起来……她奶奶说她从小就是这样。

我恍然大悟:她的运动能力并非都来自于基因遗传,其实也是在一次次的运动中强化来的。如果非说是基因的话,可能就是个意愿的挑选吧。

结合到前面那个舞步的练习经历,我再次确认: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天赋优势,天生不好只不过是练习频次不够的掩盖。于是,课余时间我会去看视频讲解,也会研究发力方向并在家补课,渐渐地,动作就协调了很多。

一次上课时老师说,舞蹈最重要的是看镜子。我才发现,一直以来我并没有看镜子,眼睛是看着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身体去模仿,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分配给镜子中的自己。



▲ Photo by Pavel Danilyuk on Pexels

后来再练习的时候,我留意看了镜子一眼,瞬间被惊到了。因为镜子中的自己和看着老师自己脑中想象的自己差异太大了。比如,老师说上身保持不动只有胯部动作,我学着照做,可是真正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才知道偏差有多大,对照着镜子也就立马知道哪里要定住,哪里要发力了。

后来跳舞时我不再急着跳,而是先去观察老师的动作,跳的时候去看镜子中的自己,只有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才能知道偏差在哪里,不然就会一直在盲目模仿中用头脑意识跳舞。

不论是老师的课堂,还是他人的经验,也许看到的第一时间就想去模仿,可是没有结合自己情况的练习和调整,最终都不能学成自己的东西。

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慢一些,但却是将所学内容真正内化的最佳途径。

活在当下,信任身体

当我放平心态,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练习时,去上课已经不再是负担了。次卡用完之后,我们又续了半年卡,跳舞频次也从每周两次变成了每周四次,带来的愉悦感也越来越多。

老师说跳舞千万不要用脑子去想动作,因为用脑子去记动作就可能出现来不及或抢拍的情况,这样也就没有时间去顾及音乐、形态、表情等,只是记动作而已。

对,是这样,当一直想着下一刻要干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当下。

我发现自己在一次次的舞蹈中,大脑不仅仅是想动作,有时候还会飘过上午的会议、下午的安排、生活的烦恼、孩子的情绪……

这些念头就好像手机的后台程序,关上了但并没有退出。后台程序运行的越多,跳错、跟不上的概率就越大。而当我越专注于自己的身体,越投入,就能跟上节奏,跳得越好。

事实上,不仅仅是跳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是如此。对习惯了使用大脑思考的我,跳舞能够帮助我放空大脑、专注自我。



▲ Photo by Nicola Giordano on Pixabay

我甚至感觉这是一种动态的冥想,更容易检验自己是否活在当下。跳舞时,当真正能处在当下的时候,能听到音乐,就会觉得一切都还来得及。

常年以来,我们都是用着理性、规范、目标等约束和要求身体的配合,身体真是太不容易了。身体的僵硬程度反映着我日常真的太少去照顾身体,太多的区域都未被开发和关注。身体有她的需求,也有强大的智慧,就好像孩子的本自具足一样。

每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拍一个当堂课程的小视频。拍视频的时候,我总会很紧张,似乎有很多观众。不过后来发现,视频点开大家都只会看自己,没人在意你的表现。

每次去视频中认真看自己,看到一个身体在大脑的指挥下行动,似乎是在做作业,能感觉到她是如此紧张、如此努力,总在担心自己做不好。

我仿佛是看到了一个小女孩,一个想要努力做得更好的小女孩。有一种想要跑过去抱抱她的冲动,想要和她说:放松点,没关系,你可以做到你想要的。

舞蹈其实是一种身体的语言,是用身体和音乐去表达,讲故事、说情绪,这就是艺术。

跳舞不是跳给别人看,是把自己放下,是让内在的身体出来表达。积极地关注、照顾自己的身体,放下意识、信任身体,这是学舞蹈带给我最大的启发。

后记

小时候,还曾抱怨过父母没有送我去上过兴趣班,没想到快 40 岁、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我,还可以走进兴趣班,在学习舞蹈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开发自己、信任自己。

而放下评判的包袱,用空杯心态去沉浸,反复刻意的练习,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信任,正是我们人生体验和生活探索各类领域的本质途径,不仅仅是舞蹈。

一切都刚刚好,开始了就不会晚。

我想,正是我真正转向了自己的内心,去面对和理解自己,看到自己和世界的交互,让内心安宁丰盈,才有心力重新去构建和发现生活,转变才真正发生。